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教育   39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逻辑起点的确证是一个学科成熟的标志。人格作为学校道德教育学的逻辑起点,是整个学科体系中最简单、最抽象的辩证范畴,是标志学校道德教育学直接存在的历史范畴和发展趋向。人格对于学校道德教育学科是清晰和明确的,能孕育和推导出学科的公理系统和概念体系。  相似文献   
22.
大学生是中国未来先进文化和领导者的潜在群体。在培养他们具有综合文化素质的同时,一定要培养他们具备高品味文化和高超的领导才能,这里的核心和重点是必须构建、塑造他们的辩证思维品质和哲学文化素养。这个哲学文化是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理性思维形态上所达到的一种状态和程度。构建属于自己的理性头脑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最高境界。哲学文化是大学思想道德教育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23.
高校普遍开设思想道德修养课已有 2 0年 ,在学科建设上先后经历了课程体系结构的探索和内容体系及其核心的确立两大阶段。在内容体系及核心内容的确立上经历过“理论授受”、“知识授受”、“技能授受”、“修养授受”等四次较大的内容嬗变和确立  相似文献   
24.
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由传授和接受两个部分构成。接受的状态和效果,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和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25.
一谈到健康,人们往往不假思索地会想到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却很少想到甚至根本想不到道德健康。但无论从理论的意义上还  相似文献   
26.
27.
德育的效果和质量不完全取决于教育者的教育 ,而主要取决于受教育者的接受 ,这是实现德育功能的关键。真正有效益的教育在于受教育者的接受 ,这取决于接受者成长、成才中的内在需要 ,以及对于这个需要的认同、理解和把握。受教育者的接受与个体需要相关。除个体的需要 ,受教育者的认知、意向、理性、养成等 ,也影响到受教育者的接受。一个确定内容的信息投入 ,个体是通过内在需要去印证并接受的。具体说来 ,心理定势是接受的起始阶段 ,有准备的心理状态 ,决定着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向、程度、方式 ,决定接受的“首因”和“先入”。教育者的…  相似文献   
28.
29.
一、德育工作面临的思想理论界限问题的立论依据 (一)高校德育工作中的思想理论界限论题。新世纪,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和科教兴国,高等教育全面改革,大学生素质教育,凡此种种因素综合构成的大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面临很多理论性和现实性方面的困难与挑战。特别是思想理论教育中很多认识和操作的困难,如理论教育、素质教育、养成教育问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问题,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旋律教育问题,传统美德、中国革命的光荣传统的教育问题,这里既有教育的起点、中介和逻辑终点问题,又有…  相似文献   
30.
大学德育接受学的几个问题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行德育有两个主体,一个是教育主体,一个是接受主体,德育的效果和质量主要取决于接受主体,这是实现德育功能的关节点,是目前把德育放在首位的重要生长点。正如接受美学启示的那样,一个文学家、艺术家拿出作品,只完成其功能的一半,关键的另一半在于接受对象如何现实性接受。从这个意义上说,建立德育接受学,研究被教育学,是德育发展的战略性课题。 (一) 把德育放在首位,首重德育,已是不需论证的问题。重要的是应努力研究怎样实现放在首位,并出现首位效应,即在被教育者——接受者那里被接受,表现出相应的、期望之中的态度和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