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268篇
科学研究   28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29篇
综合类   31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6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每一次观看《死亡诗社》这部电影,都让我感动不已。《死亡诗社》(Dead Poets Society,又名春风化雨)是一部经典的校园青春励志片。影片讲述了新老师基丁(John Keating)来到有着传统教育荣誉,以严谨、凝重的风格而著称的威尔顿预备学院任教的故事。  相似文献   
142.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个性越来越多样化,采取单一方法开展辅导员工作已然落后于时代发展,这就要求辅导员工作方法要体现以人为本,突出个性。对辅导员工作方法个性化研究已有很多学者有所涉及,但还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支撑,也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可借鉴。基于此,本文试图从内涵、原则及特征三方面对高校辅导员个性化的工作方法进行分析,并从机制、队伍建设和具体方法等方面探讨其具体实践途径,以其为辅导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3.
"以生为本"即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作为学校教育和管理的根本。"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时时处处把学生的切身利益放在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首位,就是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角度出发去开展工作。就思想渊源而言,以生为本的教育观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  相似文献   
144.
《数学课程标准》中的"综合与实践"领域,是数学课程设置的一个全新内容,也是新课程的特色之一。这一领域的设置,有机沟通了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数学的联系,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数学观。精选的教学内容使得数学各领域之间和某一领域内的知识交织在一起,使发展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成为必须;教学过程的组织对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探索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整  相似文献   
145.
<正>不等式恒成立条件下求参数取值范围是高考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之一,是一类重要的数学题型.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有如下常用的几种.一、分离参数法通过不等式的同解变形把参数分离出来,转化为形如a  相似文献   
146.
刘过是南宋抗战词派的重要成员,抒发北伐抗金的强烈愿望,倾诉英雄失路的满腔悲愤,深切关怀国家命运的兴衰是其抗战爱国词的中心内容  相似文献   
147.
根据国家教委90年修订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贯彻降低难度、减轻负担、提高质量的原则,在87年版的基础上新订全日制高中(必修)语文课本,为“着重建立现代语文读写能力的训练序列”(新订高中《语文》“说明”),在课文编排顺序方面所作努力,为师生所喜欢。比如第五册第四单元“诗歌”,就由旧版的《涉江》《孔雀东南飞》《诗经二首》《陶渊明诗二首》的莫明排列,调整成了《诗经二首》《涉江》《孔雀东南飞》《陶渊明诗二首》的顺序,既体现了诗歌的发展趋向,又与该单元的知识短文《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所简介的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史脉相吻合。  相似文献   
148.
孙正龙同志的《语文课本前后不一举隅》(见《语文教学与研究》90年12期)一文,引起了我的共感。我想就语文课本前后称谓不一也举隅于次。 1.到底称“固定结构”还是称“习惯用法”? 高中《语文》(以下简称高语或初语)第三册387页在分析文言疑问句的具体情形时,一方面提出:“文言中还有几种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如‘不亦……乎’、‘何……为’、‘何以……为’、‘何……之有’等”;另一方面又提出:“此外,还有几种固定结构,如‘如何’……等,也是表示疑问的。”然而高语五册323页在讲解“文言常用固定结构”时,所列举的  相似文献   
149.
柳宗元永州行迹考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永州,在唐时属江南西道,为中州,治零陵,共辖祁阳、零陵、湘源,灌阳四县,相当于今湖南祁东、祁阳、零陵及广西全州、灌阳一带,其时尚甚荒僻。柳宗元谪居永州以后,读书著作之余,则徜徉山水之间,借抒胸中愤郁。并以其卓越才华,藻绘山川风物,其芳躅所至,百世之后,犹令人仰慕。惜自柳宗元逝世之后,愚溪即已无复曩时风貌(见刘禹锡  相似文献   
150.
英语初学者都知道 go 的基本意思是‘去’,但在实际的书面或口头交际中还有许多别的内涵,现归纳如下:大家都习惯说‘加油!’,但在进行英语活动时,要为伙伴们加油时则不能按字面意思进行英译。这时应遵循英语的习惯说成 Go!或Come on!。同样,按约定俗成的规矩,当你与同伴一起去就餐,餐后付帐时,若不好意思让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