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教育   26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21.
人对山水的审美体验活动,是主体对客体的审美观照活动。人对山水或主体对客体采取审美态度,首先必须具备超功利、超道德、摆脱理性意识的“林泉之心”,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山水审美活动所带来的精神愉悦。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一审美体验活动要经历从感官的愉悦到精神的超越的过程,即先是耳目之欣悦,继之而来的是心灵的律动,到最后则是“目不知毫素,心不知笔墨”的生命愉悦。如此,审美主体不但对客体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把握,而且对其自身也是一次精神的提升,使自己从现实生活中世俗的人转变为一个“佳意好景亦看不出,幽情美趣亦想不成”的审美的人。  相似文献   
22.
论康熙年间河南词人群的词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康熙年间,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地区,出现了以宋荦、刘榛、周在浚为代表的河南词人群,他们与西泠、阳羡及浙西派共同构成了清初南北词坛的中兴局面.考察清初河南词人群的词学思想可得出结论康熙时期的词学思想经历了从标榜写真情转为推崇醇雅的过程;清代词学推尊词体的观念开始形成,但尊体的方法是借助儒家的价值观念来定位的.这表明清代词学已有诗学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23.
过去,谈论先秦儒家诗学比较注重其伦理性内容,其实从孔子到孟子以致汉代的董仲舒,他们对《诗》的读解有比较浓厚的解释学思想。而这一思想是建立在春秋说《诗》“断章取义”的社会风气上的,当时赋诗者借《诗》言志,听诵者借诗以“观”志,这里的“志”是赋诗者所言之“志”,而非作诗者之“志”。赋诗行为的听者与诵者双方,所凭借的是“以类取,以类予”的思维方式,“类”即是孔子所说的“诗可以兴”(引譬连类与感发志意)。在战国时期赋诗的语境不再存在,孟子针对“断章取义”之不足提出“以意逆志”的说《诗》方式,但“断章取义”在说《诗》过程是不可避免的,故有论者提出“诗无达诂”的阐释方式。  相似文献   
24.
杜Jun是明清这际名的黄冈籍诗人。他为人坚持民族气节,论诗主张诗品与人品的统一,这决定着他的诗歌思想具有强烈的时代性,继承了自杜甫以来以诗歌反映动荡社会现实的“诗史”精神,从而把诗歌创作与时代、社会、个人的际遇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25.
在20世纪的钟声敲响之际,近代名词人谭献于1901年去世。3年后(1904),“清末四大词人”的领袖王鹏运亦继之告别人世。1908年王国维《人间词话)64则在《国粹学报》连续刊出,它引进西方学批评话语研究词学问题,标志着中国词学批评新变的开始。20世纪的清词研究也伴随着清王朝在1911年的灭亡而揭开序幕。  相似文献   
26.
《白雨斋词话》刊行后经过了百年的传播历程。20世纪的《白雨斋词话》研究有两条路径:一条是词史角度的批评,一条是词论角度的批评。前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着眼于陈廷焯对历代词家的批评;后与”中国学批评史”的学科发展同步,着眼于陈廷焯词学思想的理论价值,它由一般性的论述到深入独到的研究,从思想观念到研究方法逐步深化。  相似文献   
27.
近25年来纳兰词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25年来,纳兰词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蚋兰性德的思想研究以及纳兰词的题材类型、创作特色、"哀感顽艳"词风的成因、纳兰性德对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等方面,都有全面而深入的阐述和新颖而不凡的发现,总结过去二十五年纳兰词研究的成绩有助于深化新世纪的纳兰词研究.  相似文献   
28.
在清初词坛,"稼轩风"有一种回归的走向,它表现为主体尚气、题材内容的拓展、作品风格的多样化以及清初词坛对"稼轩风"的主动接受.这一发展走向,与明末清初特定的时代环境有密切关系,也是明末清初词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9.
清代词学推尊词体。为此,清代词论家批评了明人词作疏于词律之弊,扫荡了明词的淫摩浮艳之风,纠正了自宋以来轻视词体的观念;同时,边破边立,从为词正名、为词探源、标榜比兴寄托、鼓吹“词亦有史”等几十方面确立词体的地位、扩充其社会意义。这样一来,清代词体的功能便由一元向多元发展;其根本动因就在于它对社会伦理道德价值的认同,清代词学尊体的实质也正在于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