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0篇
教育   32篇
科学研究   5篇
体育   1篇
信息传播   7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0 毫秒
21.
陈泳 《师道》2009,(10):42-43
一有趣的对应 “语文、语文课堂、语文教育,是我心中永远的山水”,“这是一片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山水”,“这是一片洋溢着感性气息的山水”,“这是一片彰显着个性色彩的山水”,“人性、感性、个性,撑起了一片青翠、氤氲、空灵、浪漫的语文新山水。她是我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22.
农民被征地是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实现现代化的必然.在我国,土地仍然担负着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功能,在当前整个社会就业压力增大、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窄的情况下,土地一旦被征收,就意味着农民生活失去了最基本的保障,他们的养老、医疗、就业等一系列的社会保障问题随之产生.从我国国情和被征地农民的迫切要求出发,现阶段尽快为被征地农民构建"生有所靠、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壮有所业"的社会保障机制,是现阶段维护被征地农民权益、提高农民生活保障水平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23.
课堂评价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明确中肯、激励唤醒、批评指正都将深刻地引领着学生的发展。然而课堂恰当的评价语言却很难“预设”,往往是教师爱心、学识以及课堂调控机智的自然流露。翻开名师实录,仔细研读他们的课堂评价,我们颇有启发。  相似文献   
24.
农村劳动力就业难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实现现代化的核心问题之一。“三农”问题的解决,其根本出路在于减少农民的数量,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我国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当前以人为本就是要解决好就业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的解决,对我国“三农”问题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从分析农村劳动力就业难的现状出发,对以人为本解决农村劳动力的对策作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5.
按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部署,我国高教领域又一重大改革正酝酿出炉,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转型发展中的福建省应用技术大学,如何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成为一项新的课题,选取走在福建省创业教育前列的厦门理工学院为典型案例,在聚焦其与企业基于“六协同”理念开设的创新创业实验班创业教育的基础上,剖析其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践体系、保障体系的整体框架及创新联盟机制,积极汇集各界资源的发展特色,对应用技术大学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提出“加强创业教育师资培训力度,夯实创业教育基础、构建创业教育评估体系、实现创业教育预期效果”的建议.  相似文献   
26.
单词拼写是NMET’96增设的新题型,根据1996年《考试说明》,此题“要求考生根据所给单词的首字母或汉语注释写出单词的正确形式,使句子结构完整,意思明确”.下面我谈谈做好单词拼写给出首字母类型的五个关键.一、熟记考纲中所有的单词,短语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做单词拼写试题时,无论试题给的是首字母形式,还是汉语注释形式,都要求考生要有单词贮备量.因此,平时单词记得朦朦胧胧,考时则会心有余而“词”不足.如:  相似文献   
27.
根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对专业能力的要求,结合<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的特点,提出了以培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能力为导向,将"教"、"学"、"练"相结合的教学总体思路和案例教学法、团队学习法等具体的教学方法,以及实施这一教学法的保障.  相似文献   
28.
<正>数学读题的习惯,是在长期的读题过程中培养起来的。数学成绩差,除学生个性、水平的原因之外,更重要的是对读题重视不够。正确读题,是掌握基础知识的需要,同时还可从字里行间挖掘更丰富的内容。一、读题现状1.师生合作题目只要有一点难度,老师就有一起分析的冲动,常常会问:关键是什么?指名分析,把"做前提示"当做文本解读的第一步。以后学生手捧数学文本,等着提示,不知该如何去解读,这是读题习惯的悲哀。  相似文献   
29.
陈泳 《新闻记者》2005,(4):79-80
“全国视野”。按我的理解。就是地市晚报在巩固好自己的“势力范围”的同时。尽可能地将报道触角伸向全省、全国乃至国外,挖掘鲜活的新闻.丰富新闻的内涵,做到非独家新闻独家化、独家新闻精品化。  相似文献   
30.
陈泳 《新闻采编》2005,(3):36-37
由于人力、财力、精力以及经营范围的种种限制,一些媒体特别是地市晚报很难把采访报道的力量向本地之外延伸,以致一些好的策划思想只能局限于在本地范围内操作或干脆束之高阁。而与此同时,许多大报乃至报业集团凭借其强大的实力常常“大兵压境”,到这些地市级城市来抓新闻,派驻记者站,动辄就组织十几个版的“地市专版”,给地市晚报的经营造成明显威胁。地市晚报不仅对外地新闻“鞭长莫及”,甚至连“守土一方”搞好本地的新闻报道也成了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