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教育   33篇
科学研究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1.
对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生光辉业绩的评价,我们已经耳熟能详。在新的教育征程中,我们不但需要苏氏的精神引领,而且渴望得到他的实践智慧。为此,我们需要超越世所公认的评价。破译苏氏鲜为人知的成功秘诀。我们研究发现,听、说、读、写是苏氏专业成长的基本途径,写是其中的重要手段,问题意识则是专业成长的原点。  相似文献   
12.
《威尼斯》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 ,它成功在哪里 ?有人认为是其出色地按空间顺序的转移来写景 ,因此上课时要求学生画出威尼斯的方位图。笔者以为《威尼斯》作为一篇散文 ,它最重要的成就是表现美 ,抒发作者的浓浓情意。而空间转换只是记游的一种非常普遍的方式 ,学习时不能流于形式、舍本逐末。何况我们根本画不出那张冰冷的方位图 ,即便大体上画出来了 ,我们也无法感受到作品的诗情画意和真情实感。因此 ,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作者所运用的空间转换写景法。几乎所有的游记都会运用空间转换 ,《威尼斯》也一样 ,但非常富于艺术创造。“威尼斯…  相似文献   
13.
“绘事后素”见于《论语·八佾》: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标点为笔者自加)释“绘事后素”,一般从郑玄和朱熹的注释。郑注:“凡绘画,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间,以成其文,喻美女虽有倩兮美质,仍须以礼成立。”朱熹引《考工记》注曰:“‘凡绘画之事,后素功。’谓先以粉地为质,而后事五彩,犹人有美质,然后加文饰。”对此,笔者加以考辨,发现了一些与此略有龃龉的注解:①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素,以喻…  相似文献   
14.
“文言文”、“公开课”、“出彩”,这是今天江苏盐城的几位同行带给茶馆的几个关键词。应该说,如果按传统的串讲方式,文言文是不难上的———文言文在对学生形成一定障碍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诱惑。这是学生学文言文往往比学现代文要专注一些的原因之一。但“专注”的同时也容易显得沉闷。因此,如果是公开课,而且要求“出彩”,则不那么容易了。为什么拿公开课“开刀”?我的理解是因为现在公开课都要求“体现新课标精神”,所以,剖析文言文公开课如何上,对以新课标统帅文言文教学是不无裨益的。那么,文言文公开课究竟如何“出彩”?且让我们品着茶听听这几位老师怎么说……茶馆掌柜李镇西  相似文献   
15.
课堂教学中的本多元解读,可能是一种暂时状态,也可能是一种终极状态,这是一种相对性与绝对性的关系。无论怎样的多元,必须有一个最为合理的、最切合学生实际、最体现语性的一元,这是绝对的;但为了使这个绝对的获得令人愉快,必须通过丰富的相对来得到,所以课堂教学中的多元解读在某种程度上也只是一种假象,因为任何多元都必须是在绝对的一元范围内的多元,否则就是越出了边界。当然,一个本,作死了或退居后台,活着的人对其进行“还原”,要受到阅读个人的素质和经历的影响,错位是难免的。从《背影》中读出“父亲违反交通规则”,从《愚公移山》中读出“经济不划算”,本在阅读教学中失去了确定性、客观性。这本身并不能说明语教学的失败,而是我们给学生提供的一种语课堂中的思维范式有问题。学生这样提出问题也用不着大惊小怪,毕竟这比提不出任何问题要好。错误总有价值,它是一种负解读。开口表达总比默然享用别人的思维成果要高尚得多。所谓本的确定性、客观性的解读也应该是一个“解读场”,即大致围绕语核心问题进行思考,不出现重大偏题即可,相当于话题作吧。语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我认为语的核心问题,也就是语课堂独特的优势,是审美矫正,这是它和其他课堂的“区别性特征”。如果要说多元解读的边界,我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边界。  相似文献   
16.
搞好德育工作,必须加强队伍建设;加强队伍建设,必须打造群体;群体的生成,必须梳理代际,传承代际,打造代际。代际传承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措施,也是未来德育最重要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7.
一、写真情实感所面临的问题1.“写真情实感”能否成立?韩非子曾述及画人与画鬼之辨,结论是画鬼较画人容易。张远山先生在《寓言的密码》中认为这是对想象力的贬低。我认为这是对表达真情实感的畏难之论。真情实感可以写出来吗?要使这一命题成立,其一,是不能像“画鬼”那样写一种无意义的真情实感。相传乾隆皇帝有一次下江南,进得一园,取其名为“真有趣”,纪晓岚请将“有”字赐给他,实则将其名改为“真趣”。“真有趣”与“真趣”仅有一字之差,但前者乃是日常语言,它表达的是一种人所共知的真情实感;后者则被铸炼为文学语言了,它所表达的就…  相似文献   
18.
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一座令人销魂动魄的雕像。“抚摸这座像的时候,几乎会觉得是温暖的。”(《罗丹艺术论》P28,下文凡括号中带数字的皆出此书)清冈卓行在《米洛斯的维纳斯》中的独特审美,又把我们带进了另一番视野开阔的艺术空间。他抓住  相似文献   
19.
江苏刘智慧老师来信说,学生年级越低主动发言的积极性越高。小学优于初中,初中好于高中。学生不主动发言,课堂上的师生对话就展不开,教学难以深入。学生不主动发言的原因何在?您有什么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吗?把“句号”变成“问号”目前的问题教学大多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  相似文献   
20.
所有的语义教学活动都必然直接或间接地涉及的方法,就是语文教学中的“母法”我认为,语文教学中的母法,最起码有这样两种:一曰情境教学法;一曰问题教学法:语文教学一向以“动之以情”为特长、它主要以语言文学这一审荚创造的符号形态为教学载体,情境教学法南江苏南通的李吉林老师倡导,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极为广泛,对中学语文教学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