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教育   33篇
科学研究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21.
【真题链接】2014年江苏高考作文题: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也有人说,年轻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想法是天真的,我们总是自欺欺人地认为会有像自然一样不朽的信念。阅读材料,自选角度,题目自拟,体裁不限(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题评析】因为作文的赋分值最高,所以它无疑是高考中最难的一道题。那么,这道题究竟难在哪儿呢,它应该难在哪儿呢?它赋分70的标准是什么?这是今年江苏高考作文题引发的我的思考。我想,它至少应该具有以下三点:首先,高考作文题应该是一个强大的问题情境。江苏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可以简化成“青春是不朽的,还是易逝的?”学生在作文中必须直面这个问题,并完美巧妙地回答它。即使是写记叙文,也应该是用形象来暗示这个问题的答案。而且,只回答是不朽的,或者是易逝的,抑或是二者兼而有之,还不够,必须演绎具体的措施,让读者知道如何守护不朽的青春。发现问题固然重要,但解决问题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我一直希望高考作文能再贴近生活一点,尤其是像当年文天祥的科举一样,将当前生活中难解难分的问题,发动所有高考学子来思考,吸纳他们的智慧,他们一定会拼尽全力来解答,我们还能从中得到改革与决策的灵感。“青春”这个题目是个稳妥的考题,但其问题情境还不够强大。不过,我们可以将其写得够味一些。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思维悖论,这就牵涉到第二点了。  相似文献   
22.
陈礼林 《文教资料》2012,(31):51-53
当前常态下(指非公开)的农村职中语文教育,课堂自身的生态系统和外部生态系统严重割裂,这种割裂直接造就了课堂“花盆环境”,、这个极为封闭的系统,使维系课堂生态的纽带——信息被阻断,这样的语文教育也就失去了生命的活力。教育生态观呼吁我们打破“花盆”环境,让整个世界成为语文生态课程的外部生态系统。首先,改变教室空间,让教室成为“微型语文生态园区”。其次.拓展课外阅读视野,让人类文化世界成为“大语文生态园区”。再次,淡化功利意识和应试意识,让“大语文生态园区”中的语文生态课程成为一种享受。最后,二度开发教材,让语文生态课程的内外两个生态系统相互交融,永远如一泓活水。  相似文献   
23.
借喻metaphor与借代metonymy的区别,尤其是关于鲁迅《故乡》中圆规和夏衍《包身工》中芦柴棒的喻代界定,语文教学界已有不少讨论文章,大家都从修辞学的角度作了深入有益的探索。笔者在此旧话重提,是想从艺术思维的角度重新梳理一下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所有的修辞问题归根结底都是作家的艺术思维问题。因此,研究修辞中的喻代之别,必须站在艺术思维的角度进行审美分析。  相似文献   
24.
优秀的小语课堂教学离不开新颖巧妙的板书 ,而教师打破预先设计的板书 ,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可以在课堂上将原有的板书修改得更臻完美 ,使其更有效地为教学服务。《麻雀》一课 ,我们原先设计的板书是 :我→猎狗→小麻雀→老麻雀我们注意到这篇文章是以叙事为主的 ,为了拎出叙事线索 ,由题目《麻雀》入手 ,让学生寻找本文总共写了哪几个角色 ?学生很快找到了———四个———教师顺水推舟将其板书出来 ,然后让学生根据四个角色之间发生的事情进行分段 ,学生从容自如地划分段落。在归纳段意时 ,学生注意到猎狗想吃小麻雀 ,“我”为什么不立即…  相似文献   
25.
26.
语文教学日新月异,一方面正在锐意改革,各种"番号"的语文教学流派扑面而来;另一方面正在失去传统,语文教学高耗低效为人诟病。传统的生命力在于打败伪创新、伪改革,打败急功近利,传统不能遗忘。没有传统的东西,不能称之为品牌,没有品牌的生产是粗制滥造。那么,请问语文教学的传统是什么,在新课改的浪潮中它是如何被承传下来的?当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时,是否感觉自己新的东西还没学会,旧的东西又已经被遗忘了呢?我总觉得自己如同一个还不会说话的  相似文献   
27.
一 在推进新课程的进程中,我们对“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这句话耳熟能详,然而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处理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确实是一件难事,因为二实际上是一对矛盾体。  相似文献   
28.
当孩童跟玩具娃娃玩耍时.他们是在排演与他人互动的方式。当他们玩积木时,是在教自己空间几何学与力学的基本原理。等到稍大,他们将通过荡秋千学习钟摆原理.通过跷跷板学习杠杆原理。娃娃、积木、荡秋千与跷跷板,是教育理论家所称的“过渡对象”(Transitional Obiect)(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  相似文献   
29.
<正>整本书阅读是新高考新教材极为关注的一个任务群,但在实施过程中缺乏科学细致的评估。本文以《乡土中国》为例,提出“四可阅读”即可赏性阅读、可见性阅读、可比性阅读、可测性阅读的校本主张,并通过“四类问题”即召唤性问题、支架性问题、策略性问题、过关性问题的思维引擎,推进校本化评估,细化整本书阅读。  相似文献   
30.
[背景]课堂教学中的朗读低效 朗读背诵一直是古代语文教育的"看家本领",我称之为语文教学中的经典活动.可以说,每一堂成功的语文课,都离不开朗读背诵.如何形成朗读专长、如何使用朗读,这是摆在所有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老问题.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对此关注甚久,在此谈一些做法,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