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教育   28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当下我国高校人文精神淡薄,学风浮躁,学术腐败问题严重,有必要重塑崇尚学术自由与独立的大学精神,而传统师道的回归和弘扬有助于增强学术道德与学术自律,从而建构高校学习型教师团体和知识分子学术共同体。  相似文献   
22.
近年来,国内学者有关CBI教学理念的研究日渐活跃。总体来看,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CBI教学理念的介绍和可行性论证上。对于如何将CBI教学理念贯彻到整体的课程设计之中,还鲜有学者做过相关的研究。安徽工业大学在学术交流英语的课程建设中引进了CBI教学理念,基于其中的主题模式完成了课程教学的整体设计,并据此展开教学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3.
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新方向。为了顺应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个性化及自主学习的新趋势,有必要推动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课程建设,面向学习对象,基于需求分析,设计包含案例、问题和任务的网络课程,建设专职ESP师资队伍和专业ESP网络课程开发设计团队,并加强ESP语料库建设。  相似文献   
24.
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具体社会文化环境中表现为武术非物质文化景观.河南省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武术文化景观精彩纷呈.通过规划、设计和发展包括少林拳和陈氏太极拳等的文化品牌,提升河南省武术文化景观层次,全面整合和推动提升武术可持续发展.同时,运用武术文化景观这一概念,整合武术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等研究视角,通过强化武术文化景观的文化创意促使其获得文化遗产及其社会环境的有效保护和发展创新.  相似文献   
25.
旅游客体是影响旅游业能否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目前国内旅游学界对旅游客体演变的研究相对较少.在对旅游客体概念界定的基础上,通过对旅游客体分类,尝试描述旅游客体演变的路径及其演变动力,认为旅游者旅游动机、旅游市场需求、旅游中介系统及其外部社会政治环境共同作用于旅游客体演变过程,构成了旅游客体演变驱动力系统.  相似文献   
26.
在中华民族文化融合进程中,龙经过数千年的演变与发展,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现代化和全球化赋予中华龙及传统文化以新的内涵,新的文化传统在继承中发展衍变。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应当凸现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和中华文化的自觉,而这种文化主体性和文化自觉并非囿于狭隘的民粹主义和文化自大,而是在清醒的文化自我反思、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基础上,通过中西文化的交流融会为人类和世界提供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知识和价值。  相似文献   
27.
随着传媒全球化时代的强势来袭,国家形象和国家旅游形象问题日益成为国际传播和国际旅游领域里的研究热点,成为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普通民众普遍关注的一个极富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重大课题。为制定与完善中国国家旅游形象跨文化传播的国家战略,必须立足于全球传播语境的国家形象战略高度,实施中国国家旅游形象跨文化传播的"全球本土化"战略,并贯彻落实中国国家旅游形象的跨文化全球整合营销传播战略,以解决中国国家形象与国家旅游形象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中国形象"和"自我东方化"等跨文化问题。  相似文献   
28.
作为一种语际交流活动,翻译是跨文化传播的活性转换器。在跨文化传播视域下来探讨安徽省政府网旅游版的英译问题,主要以黄山市和芜湖市政府网旅游版英译为例。语料分析表明政府网旅游版的英译不仅要关注中西语言表达方面的差异,而且还必须从跨文化角度出发注重译语读者的思维逻辑习惯、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以便英译文本能在译入语文化中完美再现其语篇功能,在文化交流的层面实现意义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29.
30.
在“一带一路”建设和教育国际化深度推进的新时代背景下,在华留学生既是中国故事的承载者,也是中国故事的传播者。要提升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德育实效,需要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全覆盖,依托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等路径,在专业课和通识课中,把中国故事融入案例教学、案例讨论、课堂演示、课程论文、专业实践之中,并开展实地考察、专题活动和任务体验等贴近留学生生活的社会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