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1篇
教育   28篇
科学研究   19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宋代词人最易从楼栏处获得艺术感受,最爱登楼凭栏并以之作意象来表达情感,本文探讨了这一现象的原因,以及登楼凭栏的意象为宋代词人所唱咏时被他们赋予的种种情思。  相似文献   
32.
战争与性暴力紧密相连,但在传统文化中,只有当女性将之转化为贞节话语的一部分时,性暴力才会被讲述,它成为一种文化禁忌,这种禁忌在现代战争叙事中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再次体现出来。虽然女作家源于性别立场,有着对传统性暴力叙事的变现,但由于将这种变现寄托于民族主义,变现终未彻底。这表明,传统贞节话语因为男性和女性的共谋,使得对暴力主体的道德反省缺乏,性暴力对女性的戕害本质被忽视,这是性暴力行为在日常生活和战争中绵延不绝的原因。  相似文献   
33.
雷霖 《怀化学院学报》2007,26(12):74-76
主要以鲁迅的立人说为背景,在以往大量研究的基础上,重点阐述在当时特殊的文化空间,《彷徨》中知识分子在中外文化对撞中的内在精神危机及其形成根源,以及这种危机所带来的后果,并以此探讨鲁迅五四启蒙主义的悲剧体验和它对作者甚至对重新认识整个五四新文化运动所产生的巨大意义。  相似文献   
34.
日本留学时的鲁迅在中西文化的交接点上形成了特有的立人立身的思路,他怀抱着灵肉一致的身体立场追究身体与历史、权力的复杂关系,解剖中国主体-身体缺场的历史,展现了蕴涵无限精神性的身体言说与表达自我的意义,从而以独有的主体-身体叙事立场超越了中国的身体言说传统,建立起具有存在本源的身体哲学即他的个体哲学.  相似文献   
35.
冷清秋是张恨水在《金粉世家》中鼎力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她既有中国传统女性的优秀品格,又有强烈的现代女性意识,以及卓越的知识才华。三者的完美结合,构成了清秋人物形象独特的认识价值和美学意义。冷清秋的命运不仅鞭挞了腐朽的封建意识,同时也表达了张恨水面对现实社会的酸楚与无奈,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和鲜明的时代气息。  相似文献   
36.
在鲁迅的《野草》中,各种身体体验不仅成为叙述与描写的对象,也成为融本能、欲望、情感、理性、精神为一体复杂缠绕的存在本身,同时也体现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态,身体经验本身的丰富和不可言传使其能够在抽象的语言逻辑之外开辟新的语义场,直达世界和意义的中心,这种对身体的探索显示了鲁迅在那个时代自我探索所达到的无可比拟的深度。  相似文献   
37.
人工挖孔桩是利用卷扬机、支架、滑车、绳索、铁锹等工具,用人工挖孔成桩的一种桩基。它适用于地下水位较低的粘性土,粉质粘土,含少量砂石的粘性土层。具有施工机具简单、适应性强、承载力大等特点,实用且经济,以河南省郑州市目前市场参考价为例:泥浆护壁冲孔桩:800-1000元/m~3;泥浆护壁钻孔桩:600-800元/m~3;人工挖孔桩:400-600元/m~3。 由此可见,人工挖孔桩在工程造价方面占有相当的优势。但是,该桩对于一些软土地基、流砂、淤泥、地下水位较高的地质条件下采用常规方法不适应,必须采取有效…  相似文献   
38.
雷霖 《考试周刊》2007,(26):8-10
活动探究题也称为实践探究题。这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在中考思想品德课程中出现的一种新题型,并且越来越成为中考思想品德的重要题型。这种题型体现了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在活动中学、活动中用的宗旨,突出了实践活动性,着重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39.
雷霖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4):102-104
从个体性的角度着重探讨狂人形象与文本主题的生成与背离,既狂人形象内蕴的推进过程是如何一步步瓦解其自身,并试图获得疯子形象意义的新的理论归宿即在传统的文化道德空间,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个体独立性的难以承担,或者说,作为个体精神独立依存的道德空间的难以产生,并以此使之真正成为解读鲁迅其它小说的思维原点。  相似文献   
40.
本文试以中国的被迫现代化为背景,以现代性的个体认同为理论前提来探讨鲁迅《彷徨》中知识分子的个性性征,探索在中外两种文化的对撞之下知识分子的精神发展轨迹,揭示他们深重的自我认同的精神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