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9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115篇
教育   1446篇
科学研究   608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27篇
综合类   44篇
文化理论   6篇
信息传播   244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107篇
  2021年   92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120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102篇
  2008年   106篇
  2007年   117篇
  2006年   133篇
  2005年   105篇
  2004年   111篇
  2003年   119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102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6篇
  1977年   6篇
  1976年   4篇
  1975年   41篇
  1974年   22篇
  1964年   3篇
  1960年   4篇
  1959年   9篇
  195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01.
文章利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对5G增强移动宽带(eMBB)技术专利进行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呈现,研究了该行业的技术竞争态势和领先企业专利战略。研究发现,标准碎片化背景下企业的专利战略发生了战略性变化,亚洲企业普遍选择在技术领域上与美国企业错位竞争。华为、OPPO等中国企业通过差异化和重点突破在5G技术版图中已占据了重要位置,但与高通等相比在技术领域的广度和深度方面仍有不足,IDAC提供了非产品导向专利战略的重要启示。本研究为复杂技术背景下的创新和专利战略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2.
以2012-2020年京津冀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联合申请专利数为样本,构建京津冀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创新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SNA)对协同创新网络结构进行分析。为进一步分析产业邻近维度、知识邻近维度和地理邻近维度对协同创新网络演化的作用机理,构建二次指派程序(QAP)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并对系数进行非参数检验。研究表明:9年间京津冀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创新网络快速演化,网络密度与网络中心势表明协同创新网络呈现多中心化趋势,子群之间凝聚力较差;三省市协同创新网络核心节点均为“国家电网公司”,多个核心节点在协同创新网络内部占据重要结构洞位置。京津冀三省市不同阶段的不同邻近效应对协同创新网络产生不同影响:产业邻近与地理邻近始终正向影响协同创新网络发展,不同省市不同阶段知识邻近影响的显著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03.
基础研究在科技创新和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认识基础研究的布局结构,及时对布局进行优化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基于ESI数据库,从发表的所有论文、Top论文、基础学科论文三个方面对中美日德四国进行分析,使用学科权重和偏振度指标揭示各个国家的基础研究布局重点和均衡性。在布局重点上,中国的优势学科集中于工学和理学类别,基础学科结构相对比较均衡,但空间科学和生命科学较弱。美国优势学科较多,布局较全面。美日德更多侧重在生命科学、医学、空间科学领域发展。近十年来,中国的基础研究发展较为迅速,对世界基础研究的贡献越来越大,发展越来越全面、均衡。美国仍然占据优势地位,但呈现回落的趋势。特别是近五年中国基础学科发展较为显著,对世界基础学科发展的贡献已经接近美国。日本和德国的发展格局基本稳定。总体来看,我国近十年发展较为迅速,学科布局重点突出,但是均衡性还有待进一步发展。未来基础研究、基础学科的发展战略,应当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兼顾社会经济需要和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协调不同学科门类的比例,优化基础研究布局。  相似文献   
104.
在逆全球化背景下,为突破关键技术领域“卡脖子”问题,国家致力于培育更多隐形冠军企业。精一创业能力是隐形冠军企业特有的能力,企业通过不断提升精一创业能力来保持细分行业领军地位。研究选取禹衡光学为研究对象,采用纵向单案例研究方法,探究隐形冠军企业精一创业能力的生成及演化路径,并阐释动荡的市场环境中隐形冠军企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研究发现:(1)隐形冠军发展过程中,市场环境与企业战略的适配是精一创业能力生成的重要因素;(2)精一创业能力的跃升受管理认知层企业战略与组织执行层创业网络拓展的驱动,隐形冠军企业呈现出“聚焦产品功能—聚焦技术革新—聚焦智能改造”的精一创业能力升级过程;(3)提出“认知—行为—能力”作用关系模型,理清管理认知层战略制定、组织执行层创业网络构建和精一创业能力演化间的内在作用关系,剖析隐形冠军企业精一创业能力形成过程的内在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05.
新一轮全球制造业格局大调整中,数字技术作为信息技术的高阶迭代,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将解构的数字技术可供性划分为积累可供性和变异可供性,并基于搜索视角探讨其对企业数字创新价值实现的影响机制。通过对894家先进制造业企业的样本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积累可供性对企业数字创新价值强度和价值范围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变异可供性对企业数字创新价值强度和范围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此外,一致搜索机制在积累可供性与数字创新价值强度、变异可供性与数字创新价值范围之间都起到了强化作用;而敏捷搜索则强化了变异可供性和数字创新价值范围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对于厘清数字技术可供性、企业数字创新价值实现机理有显著的理论贡献,同时为制造业企业开展数字创新价值实现提供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06.
谦卑型领导与创造力的关系是当前组织变革情境下的新兴研究主题,但以往研究多局限在单一层面。本研究认为全面理解团队领导者如何有效激发科技创新,亟待区分个体导向和团队导向的谦卑型领导及其对个体和团队层面科学创造力的独特影响。采用来自全国78所高校100个科技创新团队404名理工科大学生的多层次数据,检验了多层次导向谦卑型领导对个体与团队科学创造力的独立与交互影响。研究发现:在个体层面,个体导向谦卑型领导正向影响个体科学创造力,个体观点采择中介了这一积极影响;在团队层面,团队导向谦卑型领导正向影响团队科学创造力,团队观点采择中介了这一积极影响;团队观点采择构成了一个跨层次的情境因素,不仅调节了个体观点采择对个体科学创造力的影响,还调节了个体导向谦卑型领导通过个体观点采择影响个体科学创造力的间接效应,当团队观点采择水平较高时上述效应均更强。最后讨论了研究的理论贡献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07.
政府补贴是企业研发和创新最直接的外部资源支持,软件产业是发展数字经济的先导产业,如何进行政府补贴能更好地推进软件企业发展值得思考。基于资源基础理论,以软件产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面板固定效应负二项回归,从政府补贴规模、政府顺补贴(即企业盈利时补贴)、政府逆补贴(即企业亏损时补贴)几个角度,探究了政府补贴对企业研发投入和创新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企业研发投入对企业创新绩效有促进作用;政府补贴规模正向调节研发投入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政府顺补贴强化了研发投入对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而政府逆补贴对研发投入和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是负向影响。研究结论对政府补贴政策制定和企业创新实践提供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08.
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竞争力,科学有效地对区域高技术产业创新过程效率进行评价,对于提升高技术产业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三阶段链式关联网络DEA模型,测算了我国省级区域高技术产业创新整体效率及三个子阶段效率,对创新系统子阶段间的关联有效性以及区域创新过程效率的差异性进行了分类分析。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整体效率及三个子阶段效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但总体来看创新效率值都不高,特别是整体创新效率和成果转化阶段的效率较低;通过对创新效率进行分类分析,发现仅少数区域在知识生产、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三个阶段的效率都比较高,表明我国大部分地区创新效率不高,需要根据创新过程中的低效环节,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109.
预注册的新型编辑制度革命能够控制可重复性危机,关键是承认偏见、注册偏见和能够重复偏见,并建构从科研想法到论文发表的全数据链。预注册制度遏制如下四个科研流程的偏见:一,注册上传试点数据和实验计划,构建保存和揭示确证偏见的数据基础;正式发表论文要求包括试点数据,提升了正式实验前的数据可重复性;二,增量注册所有事后发现能够控制后见之明偏见,提供重复事后发现的数据基础;三,第二次同行评议还须评估执行先前注册的数据统计方法程度,以控制地板效应、P值效应等选择性报告偏见;四,预注册制度允许发表无效结果,控制了发表偏见。  相似文献   
110.
在“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与突发新冠疫情等的影响下,我国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如何通过信息化建设打造数字化企业,培育企业创新能力对振兴我国制造企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企业资源观的IT能力视角,本文整合必要条件分析(NCA)与结构方程模型(SEM)的混合方法对我国制造企业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探索IT能力、数字化转型和制造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关系。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是企业创新绩效的关键必要条件,并证实数字化转型在IT能力和流程创新绩效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而在IT能力和产品创新绩效之间存在完全中介作用。通过对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条件与中介作用的分析,研究深化了当前文献对IT能力、数字化转型和创新绩效之间作用关系的理论认识,也为我国制造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和创新管理提供了相关管理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