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教育   20篇
科学研究   2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近年来,一些国内学术期刊特别是医药类、自然科学类期刊热衷于在学术论文的多个署名作者中标识一名为“通讯作者”,认为“通讯作者”是课题负责人、论文的责任者、联系人等等。然而这种做法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没有参与创作的人就不能成为作者。“通讯作者”的标识引起了著作权认定的混乱,应当摒弃。对没有参与论文创作的课题负责人,不应当成为作者。学术论文的署名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相似文献   
12.
自18世纪中叶以来,宾夕法尼亚大学始终将发展通识教育课程作为学校的战略目标和特色追求。在两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宾夕法尼大学通识教育从作为实用的基础,到追求知识的融合,再到追求知识的永恒价值,始终围绕"创新"和"实用"两大核心主题而进行,并形成了"趋向理想"、"基于实用"与"勇于创新"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3.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直接与专业的生死存亡相关。当前校企供需矛盾主要体现在:就业课程目标、内容、师资和教学与企业需求失衡。其原因是:就业课程计划对企业需求应对乏力,就业课程资源开发不足,就业指导师资配备不齐,就业课程教学方式受传统和现实限制。因此,高校要在服务社会使命、适应市场需求等方面着力改革,以助推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4.
课题组运用深度访谈的方法,调研了江苏省5所高校和3家企业。从就业的角度看,江苏高校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就业课程参差不齐、就业课程师资短缺、就业课程偏离实践、专业课程忽视就业能力培养、文化素质课程"杂、乱、差"。应对就业需求,江苏高校课程设置的战略调整需着眼于以下方面:完善就业课程体系、改进和加强创业课程、将可雇佣性教育融入专业课程、调整文化素质课程结构、实现就业课程教师队伍的专业化。  相似文献   
15.
细节决定成败。因此,学校课程管理应从细节入手。学校课程管理细节的内容包括课程计划管理细节、教学管理细节等;我们应采取相应措施,在学校层面完善、协调、优化和整合学校课程管理的细节,保证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和校本课程的合理开发。  相似文献   
16.
如何完善专业技术职称评审中论文质量的评价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工作还应进一步调整改进,相关"硬性"条件如对论文发表刊源的要求,相关标准的调整仍有尚不够彻底、公平、开放之嫌。因为只采用在"权威期刊"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来界定论文是否优秀的做法,存在着诸多的不合理性,建议相关部门进行更大胆的改革,即彻底改变论文发表期刊"身份级别"的做法,对所有公开合法期刊一视同仁,以评审专家意见为主要意见,并结合被评审者的业绩贡献、教学成果等进行综合评审。针对发表论文刊源是否为"权威期刊""核心期刊"等界定和应用,可以部分保留此方法,但不应作为职称评审时的必要条件,而只作为参考条件。  相似文献   
17.
论高校学报在编校合一的运作中如何保证编校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学报是出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编校质量不可忽视.高校学报现行的编校合一制度与行业规范相背,难以保证编校质量.在一时无法改变运作模式的情况下,对编校合一的运行模式要进行诸多改善,要正确认识校对的地位和作用,要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要有合理的经费投入.而编校质量提高的关键在于有适应现代编校发展的优秀编辑人员,优秀编辑人员则来自合理的制度和长期的锻炼培养.  相似文献   
18.
斯坦福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具有国际视野的办学理念、别具一格的办学体制、世界一流的师资力量等方面,这些特点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可以概括为:我国高等教育应树立国际化观念,科学、准确地确立并坚持自己的发展定位,选聘优秀校长,引进一流师资等。  相似文献   
19.
高校学报是出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编校质量不可忽视。高校学报现行的编校合一制度与行业规范相背,难以保证编校质量。在一时无法改变运作模式的情况下,对编校合一的运行模式要进行诸多改善,要正确认识校对的地位和作用,要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要有合理的经费投入。而编校质量提高的关键在于有适应现代编校发展的优秀编辑人员,优秀编辑人员则来自合理的制度和长期的锻炼培养。  相似文献   
20.
自18世纪中叶以来,宾夕法尼亚大学始终将发展通识教育课程作为学校的战略目标和特色追求。在两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宾夕法尼大学通识教育从作为实用的基础,到追求知识的融合,再到追求知识的永恒价值,始终围绕"创新"和"实用"两大核心主题而进行,并形成了"趋向理想"、"基于实用"与"勇于创新"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