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0篇
教育   33篇
科学研究   5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对联与修辞     
对联,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文学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千百年来,名联迭出,妙语如林,已构成我国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对联自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它巧妙地利用汉语的特殊性能来遣词造句,状物抒怀,以整饬凝炼的语言形式来表达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妙趣横生,雅俗共赏,具有极为浓郁的民族特色,因此一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它之所以具有如此蓬勃的生命力,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一方面,对联上下两句相对的表现形式充分体现了汉民族长期积淀形成的那种重对称、尚均齐的审美心理。“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文心雕龙·丽辞》)。另一方面,充满弹性与张力的汉语言文字为对联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载体。“中国语词固有伸缩分合之弹性,故能组成匀整的句调,而同时亦便对偶”(郭绍虞《照隅室语言文字论集》),这是得天独厚的条件。除上述原因之外,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也是拓展对联的审美空间,增强其审美情趣的有效手段。可以说,如果离开了修辞,对联的审美效应将大为减色。下面试举例分析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在对联中的运用及具表达作用。 一、双关  相似文献   
32.
以黄瓜为试验材料,用中国农科院邱德文博士从真菌中分离出的真菌蛋白进行处理,过一段时间,对根系脱氢酶、纤维素酶、RUBP羧化酶的活性以及叶绿素、生长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经真菌蛋白处理的黄瓜根系脱氢酶、纤维素酶、RUBP羧化酶活性明显升高,且叶绿素、生长素含量也有明显变化,说明该真菌蛋白对植物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3.
诗歌篇幅小,语言要求精粹凝练,尤其是近体诗,受字数、声律的严格限定,这种要求就显得更为突出,正如前人在评述五律时所说的:“五言如四十个贤人,着一个屠沽不得。”①必须句句精心斟酌,字字反复推敲。同进,诗歌语言又要求有鲜明的形象性,要做到“叫人读了仿佛有许多影象跃跃欲出的样子。”②因此,在近体诗中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常有具象意味的实词占有较大的比例诗人在“炼句”、“炼字”时也往往更注重这些实词。有些近体诗句甚至仅仅由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构成,如“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相似文献   
34.
一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它有其独特的抒情方式。这种抒情方式影响着诗人对语言形式的选择和运用。英国诗人雪莱说过:“诗使它触及的一切变形。”这种“变形”,实际上是诗人根据自己的主观意识,对语言符号实现其审美变异,使常规语言在他们笔下被强化、浓缩、颠倒、扭曲、断裂等,从而将普通语言符号转化为诗中的艺术符号。这种经过诗人改造,变异  相似文献   
35.
成语多数为四字格 ,语言空间极为有限 ,出现同形异构的现象在所难免。本文拟从语义关系的考察入手 ,对“动名动名”式成语的结构类型及其相互区别等方面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36.
韩晓光 《考试》2009,(3):83-83
一、原电池形成条件: 我们都知道要形成原电池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①具有不同的两极;②具有电解质溶液;③两极浸入电解质溶液并用导线相连组成闭合回路。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购买的电池的正负极并没有相联组成闭合回路。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37.
利用学校图书馆的现有条件,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发挥图书馆的职能,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38.
本文对杜甫律诗中的流水对进行了探讨 ,指出了杜甫的贡献是 :丰富了诗歌的语式变化 ,拓展了诗歌的表达空间  相似文献   
39.
40.
张大千是中国20世纪划时代的艺术大师。其诗歌创作与其书、画创作一起并称"三绝"。他深挚执着的爱国情怀,旷达正直的性情操守,孜孜不倦的艺术追求,在其题画诗的创作中都有生动而鲜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