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78篇
科学研究   13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4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21 毫秒
61.
高雪 《收藏》2012,(9):56-63
康熙十九年(1680年)正式恢复御窑厂后,景德镇制瓷业得到迅速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制瓷工业和技术都较康熙瓷器在造型上带有划时代的创新,千变万化,曲线和谐流畅,日常生活用瓷、观赏陈设用瓷等都极为齐备。达到了"制作日巧,无物不备"的境界。康熙皇帝8岁即位,16岁亲政,在长达61年的统治期间,励精图治,平息内乱,使得康熙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四海升平,国泰民安,清王朝由此进入了后世称颂的"康乾盛世"。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达,促进了陶瓷业生产的发展。康熙十九年(1 680年)正式恢复御窑厂后,景德镇制瓷业得到迅速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制瓷工业和技术都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62.
63.
高雪 《课外阅读》2011,(7):190-190
词汇是局限语言交际最根本的因素。高中英语新课标的实施与目前的词汇教学现状,迫使英语教师深入思考如何使学生真正理解英语、切实有效地运用英语,积极探索英语词汇教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64.
高雪 《收藏》2015,(1):48-56
明代,青花瓷成为景德镇瓷器的主要产品,工艺已非常成熟,可以说明代是青花的明代。明代青花瓷器在元代基础上不断创新,成为当时瓷业生产的主流。明代青花瓷器的一大特点是青花料有很大变化,一般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以永乐、宣德为代表,使用进口苏泥勃青(又称苏麻离青)料,色浓重、绚丽、鲜艳;中期以成化为代表,使用国产平等青料,色泽淡雅幽静;晚期以嘉靖、万历为代表,使用的是回青料,色彩蓝中泛紫。  相似文献   
65.
毛诗派"诗言志"理论,导源于先秦诗学"言志"核心观念,认为诗产生于人的"言志"冲动,但是毛诗派又提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发乎情"、"吟咏情性",开拓出"情"作为诗歌表现的重要内容,为后来的缘情说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6.
研究了低温对杨梅果实采后生理和贮藏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温对照相比,低温(4℃)抑制了果实呼吸强度,减缓了果实细胞膜透性的增加,延缓杨梅果实总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有机酸等含量的下降,显著提高好果率,说明低温能抑制杨梅采后的衰老腐烂,有利于保持果实品质和延长贮藏期.  相似文献   
67.
信息化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有助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明确三者间关系,基于2001-2016年中国26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信息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同时利用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考察产业结构升级对全要素生产率的非线性影响。研究发现,信息化能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随着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和高级化,全要素生产率得以提升,但这种提升效应是非线性的。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随分位数的提升而减弱,而产业结构高级化随之增强。同时,信息化能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正向影响,而通过提升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68.
高雪  樊越欧 《收藏界》2010,(8):43-47
明代瓷器生产,是在继承前代优点的基础上而发展起来的。这个时期的瓷器生产,选料精致,淘练精细,胎体厚重,胎质洁白,质地坚密,声响清脆。在造型及纹饰上官窑瓷器比较工整细致,民窑比较粗放、生动,且在不断变化、推陈出新,但总体风格是敦厚古朴、端庄大方。  相似文献   
69.
高雪  李静宇 《新闻世界》2013,(9):134-135
舆论监督以其强大的舆论压力在维持社会整体性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媒体下的舆论监督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开创了舆论监督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0.
高雪 《新闻世界》2014,(8):383-384
在全球化这一大的社会背景下,各国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也越来越频繁。电影作为一种文化载体,还肩负着让世界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的使命。但是由于文化差异、"文化折扣"以及国外电影的强势地位等诸多因素的困扰,中国电影真正走向国际市场并立足于国际市场任重而道远。因此,我们需要在不断的探索中,开拓一条适合中国电影走出去的道路,不断增强中国电影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