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62篇
各国文化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价值观念变迁中的中国德育改革与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主流价值观及其德育范式的改革历程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中国传统主流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儒家德育范式的建构阶段;“西学东渐”与传统德育的近代转型阶段;价值观念的深层变革与现代德育的兴起阶段;“改革开放”国策下回归本体的当代德育阶段。当代多元价值激荡下,中国德育面临着许多亟需解决的深层问题。转型时期的中国德育要致力于培养具有世界眼光的“中国现代人”,积极参与全球伦理构建,树立全景式的大德育理念。  相似文献   
42.
作为学贯中西的中国现代音乐教育家,萧友梅不仅创办和推动了上海国立音乐院及其后更名的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的健康成长,而且主动借鉴西方先进音乐教育经验,融通中西音乐教育智慧,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音乐教育之路,是中国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不屈不挠的拓荒者.  相似文献   
43.
“五育融合”是在“五育并举”基础上形成的教育理论新构架,是当前教育改革实践的新探索,亦是未来育人方式转变的新方向。在“五育融合”实践中,教师是直接的承担者,其对“五育融合”的理解与实施直接影响着“五育融合”的育人实效。通过对一线中小学教师的深度访谈发现,实施“五育融合”存在现实困境,教师对“五育融合”的认识有限导致概念理解偏误,教师专业素养不足致使“五育融合”实施困难,缺少外部资源支持限制“五育融合”落地,“融合育人”评价体系的不健全难以引领“五育融合”的深化。为有效推进“五育融合”的教育改革,应活化教师对“五育融合”的理解与认识,建构面向“五育融合胜任力”的研修机制,打造“五育融合”的协同工作系统,全面完善“五育融合”质量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44.
45.
46.
蒋南翔在长期革命活动和教育实践中致力于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探索与开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观。他注重在时代变局中赓续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家的思想精髓和把握教育的本质功能,突显学习苏联教育经验和结合本土实际的“摸索创造”,坚持“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育人导向,自觉以唯物辩证法破解教育实践中的各种矛盾症结,求索中国现代化的教育变革路向。其孜孜不倦的努力探索彰显了一位马克思主义教育家的崇高理想追求,以及他为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发展而做出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47.
论马相伯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地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活跃于宗教、政治、教育三重领域的马相伯,是中国近代三所大学(震旦学院、复旦大学和辅仁大学)的创始人和发起者。他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改革的长期探索,以及由此而深入思考的近代大学理想、教育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等问题,均对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8.
作为杨贤江第二故乡的上海,不仅是他探讨社会、发表论、编辑杂志、领导青年运动以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基地,更是其不朽作《新教育大纲》的诞生地。通过上海这一五方杂居的国际大都市,他从历史唯物主义和革命人生观高度所阐发的教育哲学见解得以广泛传播,从而对全国教育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甚至对当代素质教育改革仍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49.
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与人格理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同并阐述了面向未来的新文化观,从“对立统一”的哲学高度分析了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等问题,指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所肩负的神圣文化使命,并具体探讨了“做人”-“做现代人”-“做新世纪中国现代人”的素质建构及其培养问题,这一素质建构框架吸收了陈鹤琴“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精神旨趣;但把“现代中国人”改为“中国现代人”并非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突出了“现代人”与“传统人”的价值冲突,吸收了阿列克斯.英克尔斯“人的现代化”的合理内核,并以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所阐发的”人的全面发展“和”四有新人“为指导思想,结合新时代精神进行理论再整合,强调当代中国”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改革只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寻找新的生长点,使新旧接续,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50.
当代中国教育学重建的一个重要基点就是要找回活生生的"人","做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重审陈鹤琴的"活教育"目的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体会其中所蕴藏的深刻教育哲理,寻觅其不朽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求索这一理论形成的实践诉求与本土文化底蕴,感悟其"一切为儿童"的崇高办学理想,对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当代"教育家办学"和引领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方向,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之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