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篇
  免费   8篇
教育   16篇
科学研究   169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41.
知识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最重要来源,但尚不清楚企业如何利用其知识基础找到最优的知识获取组合策略。该研究考查了知识基础深度和广度水平下四种知识获取方式(内部研发、技术购买、合作研发和人才引入)对创新的门槛效应。基于172家生物医药企业的实证分析,证实了知识基础深度与广度在知识获取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中存在门槛效应;首先,随着知识广度的增加,内部研发与技术购买对创新促进作用逐渐增强,而研发合作与人才引入对创新却存在着倒U型关系。其次,随知识深度的加深,内部研发和人才引入对创新绩效呈倒U型关系,技术购买和研发合作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逐渐加强。最后,基于知识基础的双重属性将企业分为知识贫乏型、专一型、活跃型、理想型和一般型五类,并制定出最优知识获取组合策略方格模型。  相似文献   
42.
基于制度及合法性视角,从中微观层次探究制度环境如何促成和约束创新系统中参与者的行为互动,推动三螺旋系统的共识空间构建。选取大学-产业-政府协作的典型案例——中国大科学工程散裂中子源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案例研究与扎根理论方法展开分析。研究发现制度是共识空间构建的重要动力因素;个体层面对制度合意性的合法性感知及组织层面对制度有用性的合法性感知形成合法性压力/支持,导致合法性溢出/损失的结果,通过扩展三螺旋创新模式的共识/异议空间边界的方式影响其构建过程。  相似文献   
43.
以"瞪羚""独角兽"为代表的高成长创业企业已成为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但学术界对它们爆发性成长背后的内在机理还知之甚少。通过系统梳理网络、创新和创业企业成长理论文献,构建了"创业网络(S)—颠覆性创新(C)——创业企业高成长绩效(P)"的研究框架,对4家典型的瞪羚、独角兽企业的成长进行案例内与案例间分析,发现:(1)创业网络是创业企业高成长的基本保障,同质化与异质性网络对创业企业高成长均产生积极影响;(2)颠覆性创新通过低端颠覆与新市场颠覆激发创业企业高成长;(3)不同的创业网络与颠覆性创新匹配路径对创业企业高成长绩效的积极作用呈现差异性,除了基于同质化网络的低端颠覆效果稍差外,其他三条路径均促进了创业企业的高成长。研究结果为后发情境下瞪羚、独角兽企业的预见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44.
摘要:本文旨在研究技术合作驱动原因,并在探索其在国家层面上的影响因素。提出技术接近性对国际技术合作的影响假设,运用接近性分析方法,考虑社会接近性和地理距离等其他因素,以“一带一路”合作专利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中的二次指派程序(QAP)方法。研究表明:国家之间技术接近性与技术合作呈倒U型关系,社会接近性与地理距离对合作具有调节作用。意味着过高或过低的技术领域组合的同质化都不利于提高技术合作绩效,同时国家间地理距离减缓了技术接近性对国际技术合作效应的影响。本研究对国际技术合作开展与筹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5.
校名是大学的首要品牌,也是大众接触的第一印象,是大学吸引生源的利器。研究依据权威大学排名,选择中国和美国数量相当的代表性大学,运用同一质性研究方法加以分析,借助编码归纳大学校名的命名模式。针对中美799所大学校名共获得2172个初始编码、68个关联编码、13个核心编码。研究发现:中美大学校名的主要命名模式分别有五种和八种。其中,中美大学校名相似的如地理影响、办学内容、办学层级、补充地址等四种命名模式;差异较大的主要集中在中国大学校名的历史特色命名模式,以及美国大学校名纪念人名、宗教传承、历史特色和办学主体这四种命名模式。以此为基础,对比中美大学命名模式的特征和差异,找出其中可能存在的不足,并就中国大学校名命名提出反思和建议。  相似文献   
46.
大学及公共研究机构的成果商业化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更有效的转化其基础科研成果,一种新的基于科学的企业随之诞生。这类企业与基础科学研究紧密相连,以商业化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中的成果为目的,并试图从中获取财务回报。本文选取国内著名高校成果转化的成功案例,从“知识转移与吸收”的视角研究了大学与公共研究机构的成果转化,本文的研究表明:(1)对于综合复杂性基础科研成果,成立“基于科学的企业”是实现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2)科学家的深度参与商业化是实现隐性知识转移的有效方式;(3)基于科学的企业与大学或研究机构建立长期合作与反哺机制,有利于企业培养知识吸收能力并形成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4)政府多手段的支持降低了企业风险,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  相似文献   
47.
核心产业的数字化培育、地区数字经济新基建,是地方政府刺激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两种手段。基于“行业/地区制度环境——管理者认知——企业数字化转型”这一逻辑,探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制度前因及认知过程。借助双向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和机器学习的量化文本分析法,研究发现:第一,产业数字化显著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但地区数字经济的促进作用未得到验证。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更多的是“随行就市”(迎合行业制度)而不是“入乡随俗”(迎合地区制度)。第二,地区数字经济正向调节产业数字化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系,也即是地区数字经济起到助推作用。第三,决策者数字化注意力在“制度环境——企业决策”中起到正向传导的中介作用。研究探讨了不同的制度压力是否及如何影响企业数字化转型,为政府数字化建设的政策方向调整,以及企业决策者的认知管理提供了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48.
作为技术推动和市场拉动之外的第三种创新驱动力,设计驱动对于破坏性创新的影响却尚未得到现有研究的重视。论文在设计驱动视角下构建了破坏性创新的美学设计、主流功能设计和次要功能设计对消费者感知和购买意愿的影响模型,并以国内五菱宏光等“客货两用”紧凑型MPV车型的潜在购买者作为研究对象开展问卷调查和实证分析。基于PLS-SEM的分析结果显示,破坏性创新的三个设计维度对于消费者的经济性感知、有用性感知和易用性感知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三类顾客感知则会进一步正向作用于顾客购买意愿;美学设计和次要功能设计对于顾客购买意愿既有直接影响,又会通过顾客感知对其产生间接作用,而主要功能设计则要完全通过顾客感知来对顾客购买意愿产生影响。研究结论厘清了破坏性创新的不同设计维度对于顾客感知和购买意愿的作用机理,对于破坏性创新的理论演进和国内企业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扎根国内市场实现创新突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9.
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源泉,“工业4.0”将通过“消费智能化”和“生产智能化”对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冲击。本文以德国为研究对象,首次从实证角度探讨“工业4.0”的技术变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工业4.0”战略之后,德国经济及在世界的经济地位和国际竞争力均平稳快速增长;之后采用德国11个主要行业的面板数据,将物理信息系统作为“工业4.0”的支撑,得到其确实对德国经济发展有一定影响,信息物理系统中短期内物理层的投资会增加经济支出,但网络层和信息层在经济增长中会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工业4.0”战略提出之后的2014-2016年,时间效应显示德国产业发展出现了明显的正向拐点效应。  相似文献   
50.
如何提高新产品研发的绩效,已成为企业界和学术界不断关注的焦点。本文试图从团队认知交互记忆系统和共享心智模型协同的角度探讨如何提高新产品研发的绩效。通过对杭州53家高新技术企业的新产品研发团队进行实证检验,发现交互记忆系统对新产品研发绩效有积极的影响,并在共享心智模型下这种关系得到增强,同时发现团队内隐协调在交互记忆系统与新产品研发绩效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