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4篇
教育   79篇
科学研究   99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6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81.
本文通过对美国九十年代后期的职业技术教育改革所体现的理论基础进行比较 ,以期能够了解和评价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改革 ,采取并分享注重于学生的长期利益的职业教育理念。人力资本理论体现了一种实用主义的价值观 ,注重效率、等级 ;而批判理论则体现了另外一种价值观 ,注重各种权利关系的平衡、社会的公正等 ,双方基于各自的价值观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82.
冷战时期,一堵高墙将美丽的柏林一分为二。12岁的娜莎与爸爸克鲁兹就住在离高墙不远的一座小房子里。周末这天,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做一只蝴蝶标本。克鲁兹带着女儿到小树林里捕捉蝴蝶,很遗憾,父女两人举着网兜儿转悠了  相似文献   
83.
介绍了一种新的基于分布式共享内存系统的并行编程方法--面向视图的并行编程(VOPP).通过实验发现,VOPP的性能优于传统的共享内存编程方法,在某些情况下接近消息传递接口(MPI)的计算效率.在实验基础上.对比分析了VOPP、MPI和TreadMarks之间性能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84.
现代农业在带来粮食高产的同时也造成难以治理的农业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因而现代农业发展开始转向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农业形式,出现了如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等农业发展模式.传统农业地区一般处于经济落后的地方,往往还保持着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有着较好的农业生态环境.这些地区的农业发展不能再重复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再到有机农业的过程,但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也无法直接开发有机农业.贵州省从江县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地区,生物资源、劳动力资源及生态环境有一定的潜在优势,但受耕地资源、经济资源及技术条件制约,从总体看,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低.在这种情况下,从江县农业发展应根据其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引入有机农业思想,生产高品质农产品;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强产业化建设;引入生态农业思想,高效利用资源;发挥民族地区优势,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丰富农业形式.同时,随着拥有"稻-鱼-鸭"共生系统的从江县侗族地区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之一--浙江省青田县的协作点,其农业发展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85.
稻鱼共生系统与水稻单作系统的能值对比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从能量流动的角度揭示稻鱼共生系统和水稻单作系统在资源利用效率及环境压力上的差异,应用能值分析方法对贵州省从江县小黄村糯禾—鱼、糯禾单作、杂交稻—鱼、杂交稻单作两个系统、4个处理的农业资源投入的能值流及构建的能值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稻鱼共生系统与水稻单作系统农业资源投入结构相似,均以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资源投入为主,可更新资源投入不足,不利于系统的长期稳定。但与水稻单作系统相比,稻鱼共生系统的优势表现为:①太阳能转化效率较高;②转化单位自然资源投入购买能值较少;③受市场影响较小;④能值投资回报率较高;⑤对环境压力较小;⑥系统富有活力和发展潜力。可见,稻田养鱼的确是我国传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典型模式之一。如何既发挥稻鱼共生系统在资源利用效率方面的优势,同时又加强其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是贵州省从江县乃至其他地区稻鱼共生系统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86.
农业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的时空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科学认定和评价资源是旅游开发利用的前提,其中资源旅游开发的时段选取和空间选定问题尤为重要。本研究以贵州从江“稻田养鱼”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为例,立足“遗产资源—旅游开发”两方面、“时间—空间”双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对遗产资源旅游开发的时空适宜性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①夏初(6月)和秋季(9月~10月)是从江县遗产资源旅游开发的最佳季节(月份);②东北部的“斗里-西山-雍里-丙妹-高增-贯洞-洛香-庆云”是目前进行旅游开发的最佳区域;受旅游可进入性差的影响,西南部各乡镇遗产资源的旅游开发适宜度较低;③提高下江镇遗产资源的景观优势度和完整度可贯通东北—西北部适宜区构筑旅游大区,提升全县的旅游吸引力。  相似文献   
87.
集体行动作为个体协同行为,是集体利益、个体利益、群体结构和特征、个体角色和角色期望、选择空间,以及领导与组织行为等诸相关因素综合作用的总体结果.激发与推进集体行动,就在于对这些基本要素的协同性调整.  相似文献   
88.
本文通过访谈、课堂观察、文献分析及自身经验等角度对西安理工大学学分制下本科生学生评教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本科生评教过程中存在学生打分随意性、情感性及评价标准单一性等问题,并借鉴国外高校学生评教经验,提出相关对策,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本科生评教过程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89.
土地利用空间最优格局及其相应的最优效益是土地资源利用、景观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科学的关键课题之一,多年来在其优化方法论上未能取得明显进展,尤其在多目标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优化中系统地获取所有Pareto最优解及其解空间的分析方面。已有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优化研究大多数停留在"先数量优化、后空间配置"的两步走模式,以及利用目标规划等数学方法将多个优化目标转化为单个目标的简化模式。本文通过优化一个农林牧交错地域的土地利用格局,在方法论上对这一前沿课题作了探索性研究。研究通过林地、草地、耕地的空间调整,最大化平均土地生产潜力、土壤保持总量、小型林地鸟类可持续生境面积这3个相互冲突的效益目标函数。首先基于栅格数据,给出了土地利用斑块与格局、土地利用格局优化、简化的土地适宜性约束的严格的数学表述,以及多目标土地利用格局优化的一般概念或定义,包括某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最大连通性、土地适宜性函数、两个格局的优于关系、Pareto最优集及前端曲面、均衡最优解和均衡最优格局。栅格图上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被定义为以空间位置为自变量、以土地利用类型为因变量的未知函数。相应地,待优化的效益子目标被定义为这个未知格局函数的函数,即效益泛函。然后,按照这种数学表述给出了土地利用效益的3个子目标的计算方法:基于AEZ方法(agro-ecological area method,农业生态区划法)的平均土地生产潜力总量、基于生境网络斑块和ESLI(Ecologically Scaled Landscape Indices,生态标度的景观指数)的小型鸟类的可持续生境面积、基于USLE(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通用土壤侵蚀方程)的土壤保持总量。选取中国泾河流域六盘山南麓一个300km2的土地利用格局作为研究区域,给出了在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格局之下这3个土地利用效益子目标函数的计算结果,包括基于ESLI的三类可持续生境网络斑块的分布与面积。最后,在三维空间中用透视图直观展现了研究区三目标优化问题的解空间——Pareto最优前端曲面,以及相应的Pareto最优土地利用格局。提出通用的"七区分析"模式,来分析这些优化结果(解空间),以获得解空间相对于现状格局目标函数值的分布情形,包括各个特定点、交线及边界线、各个分区所表现的空间结构、总体趋势、边界特征、均衡最优解及有关的均衡最优格局。其中均衡最优格局与根据现状格局图、土地适宜性图以及其他计算参数图所作的定性分析结果一致,初步表明此多目标土地利用格局优化的模型与算法基本合理,即:能够充分利用与土地利用相关的自然属性的空间变异性,在不显著改变各类土地利用面积的情况下增进三类土地利用目标效益。本文的研究方法强调严格的数学表述、完备的解空间获取、信息丰富而直观的解空间的表达方式与分析模式,其研究结果虽然还难以直接应用在实际的土地利用规划中,但是它有利于这样一种假设:多目标土地利用格局优化的核心研究内容,不是为具体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有限个方案,而是要探索、了解在自然状态下,多种土地利用效益的极大化空间。  相似文献   
90.
稻鱼复合土地利用方式不仅节约耕地,而且能有效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但其投入的劳动力成本较高。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农业劳动力机会成本升高,农业生产比较效益降低,传统的稻鱼复合土地利用方式正逐渐向水稻单一种植模式转变。农户作为土地利用的微观主体,其行为方式直接决定着土地的利用方式。本文从农户行为角度研究了农户行为对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影响,并得出如下结论:①经济收益是诱导农民改变土地利用方式最重要驱动因子,农户家庭年收入每增长1万元,其选择单一土地利用方式的偏好增长32.7%;②劳动力素质和劳动力投入也是重要的驱动因子,劳动力素质高意味着其机会成本高,农户选择单一土地利用方式的偏好亦随之增强,农户选择水稻单一种植的土地面积每增加9.1%可以节约100h劳动时间;③虽然水稻单一种植的农资投入水平较高,但并不足以阻碍农民选择水稻单一种植土地利用方式;④民族文化与心理因素延缓了稻鱼复合土地利用方式的消亡速度。本研究中,农户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体,从经济效益最大化角度看农民的选择行为是理性的经济行为。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却忽视了传统土地利用方式的资源环境效益,如何科学改进传统土地利用方式,使其在经济效益与资源环境效益之间达成平衡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