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7篇
教育   18篇
科学研究   10篇
体育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1.
本文分析了知识经济的特征,并就如何实施高校的创新教育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12.
敢拼才会赢     
商华 《内蒙古教育》2004,(10):46-46
学校要组织青年教师赛课了。我已经想了好几个课题。可就是定不下来。况且基本的思路还没弄清楚:是穿新鞋走老路,还是穿着新鞋走新路呢?穿新鞋走老路那是轻车熟路,因为我们毕竟走惯了这样的路,一路走下去,该是轻松自如。而领导呢?想必也是听惯了这样的课。这样的曲调,若是换了口味,他们能接受吗?虽在平时上课时,自己力  相似文献   
13.
写字时,学生往往图快,把字写得很乱很雉看。这时,我总会用幽默的话语刺激这些不好好写字的同学:“字如其人。咱班霍燕同学的字写得端庄大疗、美观漂亮,就像她的长相。再看咱班董狲同学写的字,真的很像他啊,不但结实还很厚实!我看咱班的每一位女同学都想把字写得跟‘美女’一样吧,谁都不希望笔下的字跟丑八怪一样吧!  相似文献   
14.
不久前,《教育文汇》刊登了山东省特级教师、临沐县教育局马际娥老师的《新课改中的精彩对白》。文章发表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教研室的朱华贤老师撰文《少一点这样的精彩对白》,表达了针锋相对的观点,引起了一番如何尊重学生的争鸣。为此,本刊特邀马老师在一些教育网站的论坛上发帖主持这次沙龙。一时间,教师们踊跃参与,讨论十分热烈。大家在思想交锋中,寻求共识,获得启迪,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15.
猜猜他是谁     
孩子们写起人物的外貌来,总喜欢一个模式,那就是凭空捏造。而且写出的人几乎是一个模子里造出来的,什么“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什么“樱桃小嘴一点点”,什么“乌黑亮丽的头发”……于是,我总想让孩子们在写人物时,能写出特点来,而非千人一面。一次,我让孩子们写写身边的同学,要求在文中不能出现同学的名字,看谁写得像,看谁写得有特点。孩子们的小片断写完了,我仔细审阅后,找出写得比较好的,然后瞅准机会,偷偷地用数码相机把我讲评所要涉及的几个孩子拍下来制成简单的幻灯片,第一张幻灯片是文字,第二张就是那几个孩子的照片了。讲评时,我先激…  相似文献   
16.
“忒”是一个方言副词,一直以来对于该字的研究并没有引起学者的太多注意。本文结合《红楼梦》中的语料、部分现代鲁南方言、徐州方言,从词的语义内涵、词义和语境的关系重点分析方言副词“忒”。“忒”作为方言副词,其语义内涵主要有两类:一类表示程度过头,含有贬义、否定的情感倾向;一表类示程度恰如其分.含有赞赏、肯定的情感倾向。“忒”不同的语义内涵限定了它不同的语义搭配。针对“忒”不同的语义内涵,如何正确理解它所表达的感情倾向.语境便成了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7.
期中考试后,我阅完试卷,发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李清和张强做的部分题竟一模一样!哦,悲哀!才六年级的小学生,竟然有这种不良行为!况且是在我的眼皮子底下“作案”,真是胆大妄为!我岂能装聋作哑?哼,这次我可要狠狠地“批一批,斗一斗”了!我抱着试卷,气冲冲地走进教室“。同学们,这次考试总体情况是良好的,甚至是优秀的,全班同学的成绩呈上升趋势。这是你们努力的结果,也是我所希望的!老师很高兴。但高兴之余,我却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两个同学的部分试题做得竟有点像是克隆出来的,呵呵,一模一样。大家说是不是很奇怪呢?”同学们开始窃窃…  相似文献   
18.
加入啪后,我国农业的现代化步伐将大大加快,政府支农方式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探索教育支持、科技支持和市场支持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将本性吝啬的葛朗台与严监生进行比较,发现他们虽有相似的行为表象,精神实质却迥然不同:葛朗台的吝啬、冷酷来源于他惟利是图的本性,而严监生既慷慨又吝啬的矛盾行为取决于他自视低下,胆小谨慎的卑微人格,因而得出严监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吝啬鬼的结论。然后,本文对严监生吝啬表象产生的深层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最后从文本的客观内容和作家的主观创作愿望角度证明论文论点。  相似文献   
20.
近古汉语副词"忒"、"忒煞"杂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副词"忒"、"忒煞"在近古宋、元、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均指"太"或"甚"之意,笔者通过对该时期含有副词"忒"和"忒煞"的大量语料研究发现二者存在两大不平衡性:一、近古时期"忒"和"忒煞"在使用地域上存在不平衡性;二、近古时期"忒"和"忒煞"在使用频率上存在不平衡性,而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忒煞"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