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0篇
教育   51篇
科学研究   4篇
  2015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本文针对课件缺乏交互性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探讨了基于VRML建立交互式三维教学课件的设计与实现。  相似文献   
52.
古代汉语语法有很多有争论的问题,本文是笔者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对几个问题的肤浅看法,不成系统,故谓之散论。写出来以就教于专家和读者。  相似文献   
53.
分析了C/S模式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缺点,介绍了J2EE体系结构及工作原理,并重点设计基于J2EE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最后分析了系统在教学中所实现的功能。  相似文献   
54.
基于FTP数据传输的运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给出一个基于FTP传输协议的网络考试收卷系统设计,旨在解决大型、集中式网络考试的收卷传输问题.该设计能够很好地实现有序的网络数据传输,降低在大型网络考试时发生网络阻塞的几率,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55.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论积贮疏》) 统编教材中学语文课本注:“一个男人不耕作,(就)有人受饥饿。之,句中助词,没有实在意义。”按:此条注释不甚妥当。“之”字不是句中助词,而是代词。“或受之饥”是一双宾语句,“或”字是主语,“受”字是谓语,“之”字是间接宾语,代“一夫不耕”这种情况,“饥”字是直接宾语。全句译为现代汉语是“有人因之受饥”。动词“受”字在这里是“因动”用法,含有“因……受”的意思。间接宾语“之”表示动作发生原因。“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两句话在《管子·轻重甲》中写作“一农不耕,民或为之饥;一女不织,民或为之寒”(为,因为)。“或受之饥”与“民或为之饥”意思完全相同,而句式不同。“之”字在句中不是助词,而是代词,是很清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