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32篇
科学研究   5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31.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总体素质为目的的教育。语文素质是人类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是整个国民教育的基础,各种建设人才的培养都要从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开始,人文精神的熏陶也起始于语文学习,因此,语文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意义和作用便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32.
教学目标体系改革是高职院校“两课”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两课”教学目标体系改革中,要突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应重点关注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情商的健康发展、择业观和创业观的树立以及职业道德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形成。  相似文献   
33.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何创办有特色的、一流的学校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民族地区的学校由于种种条件限制,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较为落后,往往出现"千校一面"的现状。因此要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培养更多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使民族地区的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民族地区的学校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因校制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设特色学校,展现民族风采  相似文献   
34.
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其公民意识体系的完善,必将带动整个社会公民意识的提升,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公民意识体系的内涵是具体的又是历史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当前我国大学生公民意识体系应主要包含六个方面的的基本要素以及四个方面的时代因素。构建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体系,则需不断更新观念并且要借助多种途径。  相似文献   
35.
故乡是鲁迅永远不能释怀的情绪所在,在鲁迅作品中凝聚着他灵魂深处强烈而持久的恋乡情结.本文从童年经验、乡情、乡土文化、漂泊体验等几个层面,探讨鲁迅恋乡情结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36.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注重以学习任务群为主体,将“大单元”的主题学习与单元写作任务相融合,充分提升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借助写作任务驱动文本阅读,做到以读助写;将单个写作任务融入学习任务群,形成专项写作活动;注重在交际语境写作,逆向探究文本。基于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拟从写作任务驱动性、综合性、交际性等方面构建系统化的“读写共融”模式。  相似文献   
37.
随着科技与电子技术的发展,信息发布与传播方式的转变,在出版行业,InDesign软件逐渐替代了方正书版、Pagemaker、方正飞腾等传统的排版软件,成为炙手可热的排版工具。出于各方面的考虑,《解放军医学杂志》从2012年开始,以InDesign软件替代了已使用十多年的方正书版进行杂志编排,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8.
张小利 《考试周刊》2009,(20):134-134
初中英语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而阅读恰恰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另外在中考试题中阅读理解题的比分越来越大。显而易见英语阅读在教学中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因此,本文对提高初中英语阅读能力的有效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9.
英语是高中课程的主科之一,历来受到重视。我国英语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但是应试教育的体制之下,"听"与"说"被放在次要的位置,学生的口语交流能力无法得到提高。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口语交流沟通能力,应改变高中英语教学的模式,提高口语教学的地位。本文就高中我国英语教学的现状、开展口语教学的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0.
民族精神是历史传统精神、革命传统精神和新的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时期,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对于迎接全球化趋势的挑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以及高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应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大学生个人等各方面的作用,实现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