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0篇
教育   93篇
科学研究   18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5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8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1 毫秒
61.
一、多元切入《入门篇》,激起学生的起始兴趣 我在进行《入门篇》的教学时安排了二教课时,第一教课时在完成教本上所安排实验的同时还增加了“模拟雷电”、“光的色散”、“用漏斗吹乒乓球”、“浮沉子”等实验,通过有趣的物理现象介绍和实验的演示,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起始兴趣;第二教时阐明物理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揭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基本道理,并介绍中国古代科学史和今天我国在高科技领域内所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热情,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我国部分科学技术与发达国这想比落后的现状,增加学生的危机感和历史使命感.  相似文献   
62.
一、关于备课的技巧1.关于教学内容方面。教学所拥有的知识与所教内容应该是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教师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面。深入地消化教学内容,哪些内容是重点,哪些内容是介绍性的知识,哪些内容该精讲,哪些内容该略讲,哪些内容应删除,哪些内容应该让学生自学,这些  相似文献   
63.
针对紧急调兵模型提出了一种时间分配解决方案。根据最优紧急调兵模型实现的隐含约束条件,对急行军步行时间和车辆运行时间进行求解,将兵员按车载量分组,实现各组兵力同时到达目的地,完成最优紧急调兵。时间分配解决方案可以推广至任意兵员数、车辆数和不同的调兵路程,是一种通用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4.
历史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教师必须做到“六多”。一、多创设问题情境,感发思维热情,拓展思维天地。思维,通常总是从问题开始的。这就是说,思维总是由解决问题引起的。解决问题的热情越高、迫切性越强,思维也就越活跃。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和勤于思考的习惯,是促进思维发展的重要刺激因素。在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应鼓励学生生疑、好问,自行设计问题和编写答案;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常抓住教材的关键,揭示矛盾,激发学生的疑团,不断创设问题的情境。设问要注意启发性,要从各个角度提出问  相似文献   
65.
中学体育课的练习密度与运动负荷伊盟业体校张志国体育课是中学生的必修课。检查和衡量体育课的教学质量,深的练习密度与运动负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测定体育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主要依据。近两年我们对伊盟的初、高中7所城镇中学的体育课进行观摩测试。运...  相似文献   
66.
向量在几何,解析几何,代数中的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恰当地运用向量这一工具去解决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67.
中学历史教学辅助教法点滴会宁县一中张志国中学历史教学运用辅助教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兹举例如下。运用对联如我在归纳记忆清朝前期的几位皇帝时,曾引用了一副对联与学生共同赏析。清嘉庆帝五十大寿,命王公大臣进呈贺联,新科状元李绍仿所撰的寿联,嘉庆帝看后...  相似文献   
68.
张志国 《甘肃教育》2011,(17):20-20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教育教学领域提出了新的评价理念和思想——激励性评价。以新的教育教学评价理念和方式去关注学生在成长中的表现,对他们进行激励性的评价,促进他们全面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69.
通过对安全教育是部队安全稳定需要的有效保证,是任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述了任职必须开展安全教育。另外安全教育是个人和单位科学发展的需要,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更进一步阐明了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70.
刘淮南先生认为文学性意味着对文学属性的确认,又意味着对文学属性之强弱分析。按照这种说法,应该是先有文学属性的确认,然后才有文学属性的强弱分析。然而他却力主一种文学性的程度论,并否定从文学属性进行文学性研究的路径。这就陷入了一种逻辑悖谬。文学性实际上是文学的根本属性或者本质属性,对文学性的研究应该着眼于文学活动的整体,而不是仅仅着眼于文本或者作家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