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0篇
教育   33篇
科学研究   4篇
各国文化   2篇
文化理论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31.
詹氏是中华民族中的一个重要家族。詹氏家族的代表詹敦仁是一位具有神格的历史人物。詹敦仁具有双重的神格。詹敦仁的第一重神格为公刘神格,这主要体现在詹敦仁带领民众拓土开疆、创立安溪县这一史迹之上。詹敦仁的第二重神格为屈原神格,这主要体现在詹敦仁品质高洁,在民众的心中成为一座道德的丰碑这一史迹之上。研究詹敦仁的神格,不仅可以为詹敦仁纪念馆的兴盛和发展提供理论根据,而且还可以为团结海外华人提供精神指导,庶几共同发展中华大文化事业,为中华民族新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相似文献   
32.
《怪谈》是小泉八云文学创作的代表作。小泉八云一生中共创作了五十篇怪谈故事。这些故事具有浓郁的泛灵论色彩。这说明灵性思维是贯穿其文学创作的一根红线。他认为,日本是一个以佛教为底色的社会。虽然神道教是该国的第一大宗教,但是它早已与佛教相融合,二者构成其民族文化,并支配其民族心理。作者在该书中实现了世界文学的真正融汇。在该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印度、威尔士、俄罗斯、荷兰、丹麦、美国、中国和阿拉伯各国文学中优秀作品的影子。小泉八云还是一位成果丰硕的研究者。他的宏富成果说明了一个卓有成效的研究者必须具备比较意识。小泉八云的一生,从四个方面诠释了比较文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33.
内藤湖南曾明确地指示过《诗经》研究的努力方向。由他提出来的唐宋变革说业已成为宋研究的革命性原动力。在我国近年来国学有复苏之趋势。宫崎市定之学问已对中国当代的学术建设起到了触媒作用,中国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宋代文学的重要成果得益于其中国史观。由此上溯,其理论根基必及于内藤湖南的中国史观。对内藤湖南中国史观的研究,有助于中国学术之建设,进而实现中华民族在21世纪中叶的伟大复兴,亦有助于亚洲各国的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34.
苏雪林的楚辞研究富于比较意识。她善于以世界文明史的眼光来观察中国文明史诸问题。她将中国古史作为整体来考察,得出来的结论较为宏通。爱国主义与科学态度相结合是其最大特色。苏雪林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上接受了中国文明西来说。她辨证地处理了科学态度与个人感情间的关系。她认为中国文化是世界原初文化的冢子,并论证了台湾与大陆文化之间的一体性。宏伟的意识与微观的本领相结合是其又一特色。它体现在文本考据上,并由细微而返归大略,支撑其楚辞研究。苏雪林吸收了梵二会议以来的神学理论成果,这有助于其学术研究贴近国际前沿.  相似文献   
35.
清代文学批评家刘熙载也是八股文的写作高手。刘熙载所著《艺概》一书由六部分组成,其中《经义概》专门研究制艺即八股文的写作艺术,理论概括性很强。刘熙载《制义书存》是其早年八股文写作实践的记录,我们可以据以深入地了解刘熙载八股文的写作水准。虽然科举制度是一种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官吏选拔制度,但是其中的合理因素有益于我们今日所推行的公务员制度建设。八股文是一种综合性极强的文类,它几乎囊括了中国文学的所有体裁,因而八股文对于我们今日研究写作艺术仍有重要的参考作用。英国历史上的类似事物为制艺理论与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照。  相似文献   
36.
顾炎武是明清之际的伟大学者和思想家。他具有四重基本品质:顾炎武是心系天下的爱国者,他科学地界定了天下与国家这两个具有根本区别的概念,而且他始终以中华民族的利益为重;顾炎武是见诸行事的文学家,他实现了文学创作与现实需要的完美结合;顾炎武是弘扬中华传统学术的典范,他在经学、音韵学、历史地理学和社会经济史等方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顾炎武一生淡泊名刺,凸显了一个真学者的品质。顾炎武一生不倦地奋斗,他在奋斗中寻觅到了人生的乐趣。顾炎武用自己的一生在四个维度上诠释中国知识分子诗意栖居的内涵。  相似文献   
37.
宋朝稳妥的民族政策是宋代诗学繁荣的时代基础之一。它以儒家思想为正统,含四个要点:贯彻仁义治国的路线;开展民族工作时讲究经济效益;以本族人自镇自抚为主;以发展文教事业为根本。宋朝的民族政策有利于地区的发展和诗人的发展,为我们今天的民族工作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38.
林纾不仅是古文家和翻译家,他也是史学家。林纾具有丰富的传记文学创作成就和具体的历史科学研究思想。林纾深谙中国史学的真谛。林纾的自传,以别号寓历史意识,巧构心灵史,记事与记言相统一。在林纾的一生中,他对《左传》用功最多,并著有该领域专书两种。《左传》是林纾史学研究的基本点,其传记文学由之而生长,其历史思想由之而发展。林纾的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历史著作主要应采用叙事性的文体,而哲学著作主要应采用议论性的文体。第二,历史著作必须真实地记录已经发生的事件和已经发出的言论,而文学的诸多体裁则侧重于虚构。第三,研读历史著作方法主要应是个案性的解剖与深入。  相似文献   
39.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当前形势下的新发展,它是指导我们一切工作的总方针,也是在高等学校进行双语教学的指导方针。武汉大学是中国开展双语教学最早的大学之一,我们已经经历了十余年的教学实践,并逐步从本科阶段的教学向硕士阶段和博士阶段的教学倾斜。自从我们开展双语教学工作以来,多次受到各级领导的肯定,获得了社会的支持和广大学生的认同。结合工作实践,我们总结出了一些具体的工作方法,这些方法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兹介绍出来供各高校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40.
《诗经》《尚书》和《周易》是产生于轴心时期的元典,它们分别对应于文学、史学和哲学。从其时代环境看,该三经具有共生性。从其思想内容看,该三经具有兼容性。从元典在东西方的遭遇看,该三经具有远较其他经典更为旺盛的生命力。诗书易三经的共生性和兼容性要求我们在方法论上与时共进,采取与研究对象的实存状况相适应的学术立场,确认该三经的共生与兼容。有助于中国学术走向世界舞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