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0篇
教育   56篇
科学研究   10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听老师们说,早些年每到4月份的这个时候,学校里的毕业班十分热闹。他们三五成群成天会师访友,喝酒聊天,到快要离校时,还潇洒地说声再见。而如今当我每天从毕业班门口经过时,一个个郁郁沉沉,偶尔一两声的喧哗反倒把他们内心的忧虑和浮躁暴露无遗。感受他们持久的郁闷,近日终于听到了一句这样的话“搞的什么国企改革,把我们的工作都革没了!唉,真是生错了年代,搭错了车呀!”我向来和毕业班的师兄师姐们走在一起,但听了这句话,我很想说两句。先不问年代是否可选,就算可选,那么谁会选择那个战火纷飞,硝烟漫卷的暗哑年代?那么…  相似文献   
52.
汉乐府游仙诗是中国游仙诗创作的第一阶段,呈现“列仙之趣”。汉乐府游仙诗是汉代神学思想的产物,在主题表现上有强烈的现实功利性,诗中所描绘的浪漫仙境和充满幻想的求仙生活,是当时的帝王和俗人乞愿长寿的意志在艺术上的反映;在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汉乐府游仙诗吸收了民歌的养分,创新特色鲜明;有较强的“故事性”与“过程性”;对奇幻的仙境,有着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  相似文献   
53.
李白与佛教--印度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主要考察李白诗歌中的多化特征,尤其是佛教一印度化因素的多种形态。论从诗歌词语和意象考察跨化形态在李白诗中的表现,以及李白对多化身份的态度和倾向,和溶入汉语言时代的中国化时面对的尴尬。  相似文献   
54.
郭璞是西晋后期打破玄言诗一统诗坛局面的作家。其儒道互补的双重人格 ,导致其心理的焦虑以及诗性的超越。他对心理焦虑的诗性超越 ,表现为两条途径 :一是创造出道士、蓬莱等诗歌意象 ,以神仙的逍遥、自在 ,反衬世俗的苦涩、艰辛 ;二是创作《游仙诗》 ,在登仙界、凌太清之时 ,以道家的无为之乐 ,化解儒家的功名之执着。其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55.
当前道德教育陷入了困境:一方面,传统的规训式道德教育和道德理想主义使当前学校德育流于低效;另一方面,在物质主义和技术理性占统治地位的当代社会,道德虚无和价值多元使德育面临新的困境。生活是人的存在方式,道德是生活的构成性因素,幸福是人人追求的,道德是通达幸福的手段,道德教育回归生活意味着回到生活本身,引导人过幸福生活。德育回归生活,是对当前道德教育困境的突破。  相似文献   
56.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是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举措.本文分析了四川创新团队的建设背景和重要意义,提出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思路和主要目标,着重阐述了四川创新团队的构建框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及当前的主要任务,最后分析了四川创新团队建设的个性特征.以此从实用角度为其他省市构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7.
如何才能使一条新闻引起受众的注意呢?精心制作标题,使这“新闻的眼睛”更明更亮是重要途径之一。 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思维定势。如果在报刊上看到的全是一些司空见惯的内容,就难以引起兴趣。根据人的求新求异思维特征,在新闻标题制作中打破常规,变换视角,正题“反”做,往往能使读者顿感新奇,甚至产生悬念,继而为“释疑’有细读整条新闻。 标题“反”做,主要有以下手法: 反常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见的绝大多数事物都是正常的,当偶遇一件反常的事时,不免会感到新奇并力图弄清原委。“反常”标题正是以此取胜。例如: 应聘…  相似文献   
58.
晚清民初,外国诗翻译在文言和白话两种不同的语言形态和知识型层面上发生,并成为中外文化交往上愈来愈重要的交流活动。诗歌翻译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于变革中的中国文化体系,传统一派视之为清帝国的宣教,而新派视之为现代的文化革新,具有革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59.
十四行诗是一种通行欧洲、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英语十四行诗有较多形态。1930年代以来,朱湘、梁宗岱、梁实秋、屠岸、方平、卞之琳等人翻译了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十四行诗一时成为新诗尝试与建设的重要诗体。朱湘、卞之琳的翻译表现出鲜明的个人色彩,其中,朱湘的译诗较多过滤掉原诗中爱情、忠心和崇敬等主题成分,却突出了自我哀伤情绪,并往往融入汉语的习惯表达。梁宗岱是早期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最重要的译者,他的译诗有鲜明的情感色彩。他们的译诗均表现出较鲜明的诗人译诗的特征。  相似文献   
60.
翻译主体间性将作者、译者、读者都做为主体。翻译是在这3个主体之间相互发生关系的基础上,以译者为中心所产生的活动。作者这一主体在英语影视中相当于编剧,英汉翻译不能偏离剧本,不能偏离编剧最初的写作意图。译者作为一个主体,在沟通英汉两种文化的同时,寻找协调编剧和观众之间的最佳平衡点。观众的主体性说明英语影视字幕的汉译只能尽量让大多数观众接受,并且在观众的批评声中不断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