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3篇
教育   1篇
科学研究   87篇
综合类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旅游资源潜力是遗产地旅游发展综合潜力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是一种新型的旅游资源,农业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性、复合性、动态性、脆弱性、原真性、独特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是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资源评价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本文构建了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主体-辅助,有形-无形"分类体系和"资源特征-旅游发展适宜性"的评价体系,突出强调遗产资源旅游可进入性方面的特征,并以浙江省青田县为例进行了案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农业文化遗产资源潜力最大的区域是包括方山、山口、鹤城等9个乡镇在内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优势突出、旅游发展可进入性高的东中部地区,也是该县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优先区域。而西南部农业文化遗产主体资源("稻鱼共生"系统)面积小,交通条件相对较差,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视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是该区配合全县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72.
资源科学几个问题探讨   总被引:15,自引:8,他引:7  
成升魁 《资源科学》1998,20(2):1-10
资源科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其发展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需要探讨的理论问题。本文研究认为:资源科学是一门建立在各分支资源科学基础上的综合性学科。资源问题是资源科学迅速发展的社会动力。为了正确认识或解释世界范围内存在的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资源科学必须进行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性研究,因为资源的利用过程实际上是人类利用现有的社会经济资源(资本、人力、技术、信息、管理等)对自然资源的加工利用过程。从世界范围看,特别是从处于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看,资源问题是人口、环境、经济复杂的问题的核心。最后,本文对几个重要的资源科学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①资源过程论;②资源的生态经济平衡论;③资源生态系统论;④资源流动论;⑤资源产权论。  相似文献   
73.
粮食贸易所隐含的虚拟资源流动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提出的,除供需配置和流域配置之外的另一种重要的粮食和农业资源配置形式。本文借鉴“虚拟资源”的概念和方法,分析了我国玉米“北粮南运”的虚拟耕地资源流动,并重点分析了其对于区域耕地资源配置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每年从北方运往南方的玉米将近4000万吨,相当于向南方调运了590~950万公顷的虚拟耕地。作为主要调出区,东北地区资源优势明显,玉米流动的资源配置方式较为合理,华北地区的优势则不明显,资源配置欠合理。虽然虚拟耕地资源流动满足我国南方地区的粮食需求,却承担着巨大的经济、生态、社会公平代价。Tony Allan提出的虚拟资源贸易是具有利益倾向性的,为了弥补虚拟耕地调出区的损失,有必要合理配置耕地资源,给予我国耕地资源流出区一定补助,对耕地资源给予补偿,并将耕地资源和土地资源纳入统一的核算模式中。  相似文献   
74.
澜沧江流域民族众多,民族生态文化绚烂多姿,同时生态脆弱,研究其生态景观与生态文化的关系对于科学认识人地关系、充分发挥民族生态文化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澜沧江流域选取藏、傈僳、白和傣等4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利用民族分布和2000年1∶10万土地利用数据,从景观多样性、景观优势度、景观破碎性等方面分析不同民族生态景观特征;利用1980-2005年1∶25万土地覆被数据,分析各民族生态景观动态变化,并就生态文化对生态景观的作用做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①澜沧江流域不同民族的生态景观具有明显差异。上游的藏族以草地景观为主、草地放牧业为主要生计方式。中游的傈僳族林地优势度大,农林牧兼营、以山地旱作农业为主。而下游的白族和傣族以农田景观为主,水田稻作发达;②澜沧江流域的民族生态文化通过其特定的生态观、生产生活方式、乡土生态保护机制等对生态保护产生了重要作用;③近几十年来,除产业发展、城镇化对生态景观产生了明显压力外,民族传统文化日渐淡薄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对生态景观的保护作用。今后,要将民族生态文化的传承创新置于关乎民族聚居区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予以扶持。  相似文献   
75.
2001年至2010年澜沧江流域植被覆盖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本文利用2001年-2010年MODIS09Q1数据,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立近10a澜沧江流域NDVI时序数据集。并利用最大值合成法、一元线性回归方法、Hurst指数方法分析近10a澜沧江流域植被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①多年平均的植被指数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随着纬度的升高而降低,在北纬27.6~29.2°存在一个明显的过渡带;且与高程和坡度均呈负相关关系,植被指数随着高程升高而降低的趋势较明显,高程大于5000m的区域NDVI平均值仅为0.18;②近10a来,澜沧江流域植被总体呈现增加趋势,但增加速率和增加幅度存在区域差异,上游地区植被覆盖增加最快且幅度最大,中游次之,下游最低;③2001年-2010年澜沧江流域植被覆盖整体得到改善的区域面积明显大于退化区域;澜沧江流域Hurst指数分析表明澜沧江流域植被变化将保持现在的趋势;综合分析slope和Hurst指数结果,表明NDVI变化趋势以良性发展为主,但NDVI强持续性的退化区和弱持续性的改善区域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76.
对中国餐饮食物浪费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餐饮食物消费中日益普遍的恣意浪费现象,已经成为阻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问题;但是对食物浪费的研究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社会上对此问题存在诸多认识误区。本文针对我国餐饮业中的食物浪费问题,结合媒体报道,探讨我国餐饮食物浪费的严重性,开展餐饮食物浪费的资源、环境效应研究的重要性。最后讨论了开展餐饮食物浪费研究的科学问题和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77.
吴良  沈镭  成升魁 《资源科学》2021,43(12):2369-2380
农作物潜在分布区是掌握农作物分布范围、估算农作物产量、评估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规划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以及规避自然和市场风险等的重要参考。中南半岛是全球水稻种植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对全球粮食安全意义重大。本文采用物种分布模型MaxEnt,对中南半岛水稻的潜在分布区进行模拟。研究结果显示:①高程、坡度、灌溉距离成本、等温性、年温度变幅、年降雨量、降水变异系数和最暖季降雨量等8个环境与气候因子是该地区水稻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②将水稻样本按照种植类型分为3类(低地灌溉、低地雨养和高地雨养)进行模拟比利用全部样本进行模拟的精度显著提高;③中南半岛水稻的潜在分布区为1.140亿hm2,占全部国土面积的53.3%。本文模拟的潜在分布区可以为指引中南半岛、特别是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水稻种植,保障区域粮食供给和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78.
太湖流域水环境演变过程虽然具有一定的自然背景,但是流域内高强度的人类活动是导致流域水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原因。本文构建了太湖流域污染足迹模型,以流域上游常州市为例,通过定量分析与模拟污染物排放,综合评估水环境演变的人文驱动力。结果表明:①2007年常州市最大污染足迹为69960.75hm2,总污染足迹为167190.37hm2,人文驱动力较大的地区集中在常州市市区以及新北区、武进区、金坛市和溧阳市的中心城镇;②常州市水环境演变的直接人文驱动力主要是有机物、氮和磷污染物的排放,2007年常州市有机物、氮和磷污染足迹分别为34814.01hm2、62415.61hm2和69960.75hm2,有机物、氮和磷污染物的排放比例大致为2:4:4;③常州市水环境演变的间接人文驱动力可以概括为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2007年常州市工业、生活和农业污染足迹分别为54943.78hm2、75627.14hm2和36619.45hm2,三者对常州市污染物排放的贡献率大致为33%、45%和22%。研究表明,污染足迹模型通过对区域污染物排放的定量模拟,实现了对区域人类活动特征和空间差异的定量分析,充分揭示了各影响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贡献差异,实现了太湖流域水环境演变的人文驱动力评估的整体性、层次性和区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79.
基于农户调查资料的区域农业产业化进程评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农业产业化是近年来我国农业与农村发展中的热点问题,但对于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量化方法,学术界至今没有提出一套得到公认的指标体系.本文以已有的几套指标体系为基础,遵循有用性、可操作性、独立性、可比性和开放性的原则,制定了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从广度(包括参与产业化经营农户数占总农户比例、龙头组织带动的农业生产量占当地总生产量的比例、生产的专业化系数)和深度(包括增长特性指标、产业化主体间的利益关系紧密度、产品进入市场时的加工深度)两个方面来对农业产业化进行评价,并将区域农业产业化进程划分为5个阶段.应用该指标体系,根据在山东省龙口市、寿光市和河北省磁县、张北县的农户调查资料,对其农业产业化进程做了评价.结果表明,4县(市)农业产业化进程得分为0.65、0.66、0.37和0.58,分别处于农业产业化的较为发达阶段、较为发达阶段、较为落后阶段和中等发展阶段.最后,对学术界的一些关于农业产业化的观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0.
藏北牧区畜粪燃烧与养分流失的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藏北牧区是典型的高寒缺能、生态脆弱地区,长期以来以畜粪为主的能源结构在满足能源消费的同时,畜粪燃烧使得其中的有机质、养分排空,致使室内空气污染和草地物质循环受阻。本研究基于田野调查、实验分析、结合统计数据,分析了1988-2010年藏北牧区那曲、班戈和尼玛3县的牦牛排粪、牛粪燃用的时空过程,评估了牛粪燃用引起的有机质、养分直接排空流失效应。研究表明区域尺度的牛粪排放量主要取决于牦牛存栏数,那曲县、班戈县和尼玛县年均牦牛排粪量分别为15.1、6.5和4.8万t干物质(d M)。牛粪燃用量主要与乡村人口有关,那曲、班戈和尼玛年均牦牛粪燃用量分别为9.0、4.7和3.6万t d M。藏北牧区的牛粪燃用强度(牛粪燃用量与牛粪排放量之比)为70%,其中那曲县61%、班戈县72.2%、尼玛县76.8%。牛粪燃用后95%以上的有机碳、氮都直接释放到大气中了。那曲、班戈和尼玛年均释放的氮为0.19、0.10、0.08万t。与牛粪还田相比,牦牛粪大量燃烧引起土壤有机质和速效磷含量降低,草地初级生产力降低。未来,应该大力发展替代能源、降低牛粪燃用强度,加大牛粪、粪灰还田力度以优化牛粪利用方式,协调牛粪的燃料和肥料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