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0篇
教育   49篇
科学研究   7篇
各国文化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31.
善良的力量     
辛薇  摩罗 《现代语文》2004,(6):13-13
20多年前发生在家乡的故事不知从哪里讲起。还是从那一对要饭的母女讲起吧。一对母女说是安徽人。那个时代,来鄱阳湖北岸丘陵地带要饭的安徽人特别多。那一对母女穿过丘陵地带,沿路乞讨去婺源山区,为茶场摘了一季茶后,又沿路乞讨着原路返回。她们一点也不急于回到自己的家乡,在我们大队一位姓刘的农民家借住了好些天。她们每天到附近村舍乞讨,晚上回到刘家睡觉。有一天,这对母女说,她们在婺源摘茶的工钱不见了,一共两百多块钱,全没有了。这位做母亲的脑筋不是很清爽,甚至可以说神经有点问题。刘家赶紧帮忙为她们找钱。终于没有找到。母女俩…  相似文献   
32.
用竹浆造出的是纸片,用钢水造出的是钢板。、产品的品质和特征取决于材料的品质和特征。同理,教育的品质取决于教育资源的品质,孩子的品质取决于教育的品质,国家未来的品质取决于孩子的品质。民族复兴能不能实现,中国梦能不能成就,决定的因素在于孩子的品质,最终的阌素在于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33.
“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巴尔蒙特的这句话,自从我第一次读到它,就几乎一天也没有忘记过。诗人就像一个从来没有受过伤害的人一样,如此诚挚、欣喜、宁静地歌颂着大地、阳光和人欢马叫、喧腾不息的世界。  相似文献   
34.
摩罗 《华章》2011,13(1):53-53
根据西方人类学家的研究,古代社会普遍存在着杀死国王的传统。近代探险运动以来,许多欧洲探险家在亚洲、非洲、美洲的原始部落发现了大量刺杀国王的遗风。他们的探险记录大大增强了人类学家作出学术结论的决心和信心。  相似文献   
35.
摩罗 《百科知识》2008,(1):44-46
近代学者在讨论中世纪的婚俗时,对于新娘的初夜权普遍持有一个相同的看法,那就是在很多地区,新娘的初夜权必须献给那个地区的统治者,这个统治者或者是国王、祭司,或者是酋长、封建领主等等。在有些地区,初夜权也要求献给新郎的亲友。  相似文献   
36.
某次刚刚下课,一位年轻学人问我:“你怎么理解中国人很中庸的说法?” 我毫不犹豫地回答.“那只是一种价值建构。而建构只是表达一种愿望,激发建构者形成这种愿望的社会现实可能与这个愿望恰恰相反。”  相似文献   
37.
摩罗 《出版参考》2005,(7):51-52
尽管我的孩子出生第二天就不得不住进了医院,尽管他由于生活在一个医务人员缺乏充分的人道主义熏陶与训练的社会环境而多受了一些本来可以避免的折磨,我依然义无反顾地认为,我的孩子是一个福气特别好特别多的孩子。  相似文献   
38.
鲁迅听说《呐喊》一出版就被请进中小学课堂之后,不但感到极为沉痛,而且此后一看到这本书就讨厌。因为他很不愿意孩子们读到他的作品,最不愿意孩子们读到《狂人日记》。他说:中国书籍虽然缺乏,给小孩子看的书虽然尤其缺乏,但万想不到会轮到我的《呐喊》。”鲁迅的形象《狂人日记》让国人第一次知道自己的民族竟然这般罪恶,阿Q正传》让国人第一次知道自己的灵魂竟然这般丑陋。而对于这一切罪恶和丑陋,鲁迅给予了最深厚的怜爱与悲悯。无论这些作品的思想具有多么尖锐的批判锋芒,无论这些作品的言词具有多么刻毒的针砭意味,可是,这个干瘦的神…  相似文献   
39.
今天,我们就智量先生的长篇小说《饥饿的山村》,进行一次座谈.首先,我想我们应该对这样一位著名学者、翻译家,在近古稀之年创作这部小说处女作的巨大勇气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表达我们深深的敬意.其次,我觉得智量先生创作《饥饿的山村》这件事本身也说明了这样两点:第一,他作为一个从来没有写过小说的学者而创作这部小说,那一定是他亲身经历的那段生活对他本人造成的震动与影响之巨大、产生的审美感受之强烈,难以割舍无法释怀,无法用张爱玲常用的“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轻易抹去.这多少验证了生活对于创作的先决作用.第二,作家之所以创作这部小说,除了审美感受强烈所使然外,可能还源自他力求真实地反映那段历史、表达自己对历史的审视、反思与批判的意图,即“给一个说法”.而这一点正表明了作家自觉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现实人生的深切关怀.对此,我们同样应给予深深的敬意.并且,这也将成为我们谈论这部作品的一个契口.  相似文献   
40.
“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巴尔蒙特的这句诗,自从我第一次读到后,就几乎一天也没有忘记过。一个人内心的纯净、光明与温暖,尽在此诗中。诗人就像一个从来没有受过伤害的人一样,如此诚挚、欣喜、宁静地歌颂着大地、阳光,以及那人欢马叫、喧腾不息的世界。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写到“我”在火车站见到一位卖牛奶的姑娘的感受:“我看见她从这座小屋中走出来,背着一罐牛奶,沿着初升的太阳照亮的小路,向车站走来……晨光映红了她的面庞,她的脸比粉红的天空还要鲜艳……在她那高大的身躯上,她的脸庞是那样粉红、那样闪着金光,似乎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