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教育   25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7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0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张伯苓:中国私立大学的拓荒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大学在中国只有100多年的历史。当初的大学,主要有国立、教会、私立三种形式。办大学需要大最资金.而学校又不能以赢利为目的,因此私立大学要比国立大学、教会大学难办得多。在这方面,张伯苓创办的私立南开大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司徒雷登曾给张伯苓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创办私立大学,张伯苓是一个拓荒。”  相似文献   
22.
讨论谁来当中国大学的校长,至少有两个参照系:一是国外的成功范例,二是我们的经验教训。前者已经有人论及,这里只谈我们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23.
二十年前,冯友兰在回忆清华大学往事时,曾对“教授治校“的民主管理体制予以很高评价,与此同时他又不无遗憾地说:“当时教授会经常讨论而始终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是大学教育的目的问题.大学教育培养出来的是哪一种人才呢?是通才呢?还是专业人才呢?如果是通才,那就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求学生们都学一点关于政治、文化、历史、社会,总名之曰人文科学.如果是专业人才,那就不必要有这样的要求了.……  相似文献   
24.
民办教育走到今天,可谓举步维艰.然而,在认识不一、褒贬不一、参差不齐、优劣共存中度过了最初的“哺乳期“,民办教育从某种意义来讲已经“做大“,成长的孩子不可能再被藏着掖着,它需要利于成长的环境,它需要抬头见天.……  相似文献   
25.
二、潘光旦如是说潘光旦字仲昂(一说号仲昂),1899年生于上海宝山。他是1913年考入清华学校的,1922年毕业后赴美国留学,先后攻读生物学、动物学、遗传学、人类学、优生学等专业,1926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回国后曾在上海几所大学任教,并参与胡适等人的新月社活动。直到1934年他才返回母校任社会学系教授,并兼任过系主任、教务长、秘书长、图书馆长等职。在清华大学,潘是通才教育的又一重镇,“他的治学原则是通,而‘通’的原则又归究到人”,因此大家说他的“人文思想较他的优生学更为有名”。社会学系是清华园的一个大系,尽管系里有人与他意见相左(比如陈达教授就主张“专一”),但是该系还是享有“通才制造所”的美称(《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四卷第205页,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通才教育又称“自由教育”和“普通教育”。潘光旦于抗日战争时期写了许多涉及思想、文化、教育、政治等方面的文章,后来收入《自由之路》一书,上述《工业化的前途与人才问题》也是其中一篇。  相似文献   
26.
1772年,乾隆皇帝为了编纂《四库全书》,下令征集天下图书,为此,全国各地书商纷纷携带形形色色的书籍来到琉璃厂售卖。但乾隆皇帝编纂《四库全书》的真正目的,就是要通过这一大型文化工程,彻底销毁具有早期民主思想和“反清”意识的图书  相似文献   
27.
随着社会发展,各级各类学校都把传授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当作压倒一切的重要任务。可是,如果我们培养的人才除了本专业的知识技能之外,却对其他领域知之甚少,并缺乏必要的人文修养和艺术熏陶,那将会出现怎样的状况呢?和谐社会的基础是一个个和谐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28.
在最近的教育反思中,通才教育又引起世人的关注,其实早在1948年上半年,在荷花藤影的清华园内就已经进行过一场关于通才教育大讨论。  相似文献   
29.
邢小群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口述历史的采访和写作,《我们曾所经沧桑》就是她的最新成果,其中收集了灰娃、何方,贺延光、李大同和著名数学家杨乐的口述资料。灰娃是工艺美术大师张仃的夫人。她原名理昭,1927年出生于陕西临潼。她的祖父  相似文献   
30.
丁文江认为:“我们有职业而不靠政治吃饭的朋友应该组织一个小团体.研究政治.讨论政治.作为公开批评政治或提倡政治革新的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