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篇
科学研究   16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199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现代企业存在着分支机构越来越多,客户越来越分散,上、下游伙伴联系越来越紧密的现实状况。这就意味着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无论是对于企业内部还是企业外部,都面临着跨组织、跨地区、跨网络的实时沟通与协调问题。在互联网条件下,企业如何整合与优化信息资源,灵活调整业务流程,通过协同管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摆在企业经营者面前的一个难题。协同软件的出现,为企事业单位提供了这一难题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32.
基于模糊理论的实践教学软件质量评估模型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目前国内外使用的几种评估实验实践教学软件质量的方法,结合经管专业实践教学软件具体实际和综合考虑,提出利用模糊理论评估实践教学软件质量的模型,改善传统评估方法中不精确性和复杂性的弊端,并能方便快捷地得出科学、准确、客观的评估,在实际应用中有良好的运行效果。  相似文献   
33.
杜栋  莫箐 《科技管理研究》2005,25(4):157-158,152
本文指出了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引入六西格玛管理法的必要性。着重从ISO9000提出的八项质量管理原则角度,分析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实施六西格玛管理法的可行性。建议企业应对两者兼收并蓄。  相似文献   
34.
企业信息化工程的模型分析与体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杜栋 《情报杂志》2003,22(9):46-47,50
在分析了“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模型基础上,强调要把“信息技术”和“组织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出要从“以信息技术为中心”向“以信息资源为中心”的战略转移,并强调“人员行为”在企业信息化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形成“信息技术”、“组织管理”、“信息资源”、“人员行为”的“四维”企业信息化工程体系。  相似文献   
35.
以ERP模拟实验室平台打造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特点入手,探索其实验教学展开的有效方式。建立健全工商管理模拟实验室,在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之间架起桥梁,使整个工商管理学院的教学质量产生一个质的飞跃,满足信息时代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36.
21世纪初企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我国企业信息化现有人才队伍的状况,明确了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重新审视了目前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培养情况,并提出了适合企业信息化需要的专业人才培养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37.
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管理是一个新课题。文章认为可以基于协同管理系统(CMS)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信 息平台和实施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管理,分析了协同管理系统的知识文档管理模块,对如何通过协同管理系统有效实 施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管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8.
牛德祥  杜栋  刘涛 《新闻前哨》2008,(12):91-91
电视文艺活动是伴随电视而生的艺术.是一个内容极为广泛,风格样式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系统。概括地讲.凡是以满足广大电视观众审美、娱乐需求为主要目的的电视节目,均可划到电视文艺活动的名下。在数量、品种上大大丰富了电视屏幕,给人们创造了美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39.
BPR实施方法论及BPR企业特征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杜栋  顾继光  严正宇 《科技管理研究》2006,26(12):207-208,233
针对业务流程重组应用中所遇到的问题,从方法论的角度讨论企业如何实施业务流程重组;并分析业务流程重组企业所具备的特征。对企业有效开展业务流程重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0.
协同创新背景下研究生导师团队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当前研究生培养机制和创新能力全面的分析,指出加强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协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梳理了校内同一学科、校内不同学科、校内校外研究生导师团队合作模式,并给出相应的结构模型,以便对协同创新背景下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和协同创新能力塑造给予参考和指导,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