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0篇
教育   69篇
科学研究   2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9篇
  2024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孩提时,母亲常对我说,迷路了就朝着炊烟飘起的地方走,这样就可以找到回家的路。年幼的我并不懂得母亲的话。可有一次我真的在野外迷路了,于是我按照母亲的话,朝着炊烟飘起的地方走去,结果被一位和母亲一样慈祥的大娘送回了家。从那时起,炊烟就占据了我的整个心灵。  相似文献   
12.
深秋时节,天气一天比一天凉,树上枯黄的叶子在秋风中三三两两地飘落着。有些叶子落在我的脚前,用脚踩上去就会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那些干枯的叶子随即也就碎了。  相似文献   
13.
问:修订初中语文教材是怎么考虑的?它与原教材比较,修改分量有多大? 答:原教材是粉碎“四人帮”之后,于1978年编写的,至今足足十年了。当时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编辑队伍都已各奔东西,只好采取教材会议的形式,从全国各地抽调人员进行编写。  相似文献   
14.
重视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是指充分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把每节课都视作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生成性的课堂观,以动态生成的观念来认识课堂教学,以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的多重组合,教学环境的不断变动和教师即时处理多种反馈的方式来推进教学过程,从而建构起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一、从关注读懂文本转向关注情感体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一篇课文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可学生却无动于衷,即使教师再三“启发”,举手者也寥寥无几。出现这种…  相似文献   
15.
亲爱的小朋友:在杭州四中,有一群14岁的哥哥姐姐正在集体过生日,他们将告别儿童少年,步入青年。此刻他们的心中涌动着三个字:责任感。很小的时候,老师、爸爸妈妈就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责任感,它是我们人类推动社会进步的驱动力。究竟应先对自己负责还是先对社会负责?听一听哥哥姐姐怎么说吧!  相似文献   
16.
记得二十几年前,一次教育工作会议上,本人给官长写的讲话稿有一段话得到好评,被认为抓住了要害。话是这样说的:“作为学生,能说会道,是不是一种能力呢?是的。能写会算,是不是一种能力呢?是的。能歌善舞,是不是一种能力呢?是的。但是,这都不  相似文献   
17.
18.
“双碳”背景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需结合国家需求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燃气轮机燃烧室”作为能源动力相关专业重要课程,目前的教育方式已难以满足国家低碳发展战略需求。通过研究“双碳”及“低排放”背景下的国内外行业现状、现有基础配置、国家政策方向及课程改革效益,发现“燃气轮机燃烧室”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可行性强,对低碳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从以往教学过程来看,先修课程掌握不足、教学内容缺少动态调整机制及实践教学薄弱是阻碍本门课程对接“双碳”战略的主要因素。文章结合相关领域前沿研究调研、以往教学经验及现有基础设施,提出了“燃气轮机燃烧室”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方法,“燃气轮机燃烧室”课程的改革将助力我国实现“双碳”目标。  相似文献   
19.
经济有成败,科学有真伪,写文章分高下。学校开作文课,教学生写文章,目的是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但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却是个老大难问题。  相似文献   
20.
梁同寅校长早操号起同寅堂,校长慈祥小扣窗。百载遗风拂面过,满园桃李吐芬芳。陆士风校长少时洗笔砚堂中,犹记学书陆士风。一表人才何博雅,半生坎坷仍从容。后记母校高州中学原址,有学砚堂、同寅堂二景。学砚堂树影斑驳,状如砚,或因之得名。同寅堂屹立操场,为彰誉校长梁同寅先生而筑。1953年,我入学读初中一年级,其时学校作息报时,以吹号代钟铃,号声悠扬悦耳,催人奋进。老校长身健慈祥,常入寝室看望小同学。一天清晨,他到学砚堂东宿舍,轻扣门窗,叫醒我们起来早操。至今记忆犹新。梁校长出身高州帅堂望族,曾留学日本,满腹经纶。其为人也,和善宽厚,治校有方,广揽人才,保护和营救进步学生,可谓一方开明士绅。幼时在外祖家听说,某年,同寅先生步行回家乡过春节,路遇劫者,闻其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