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85篇
科学研究   3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为了捍卫、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抵制和批判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周恩来同志早在留法勤工俭学期间就系统地阐述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着重指出了“共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革命的战略和策略。  相似文献   
22.
在数学教学中,经常出现学生解题困难的现象。有些学生虽能熟记数学概念、公理、定理和公式,但是用之难以得心应手。究其原因,仅仅掌握了知识的陈述性形式,而未能将它们转化成解决问题的程序性形式是要者之一。而要有效地解  相似文献   
23.
内涵性均衡与外延性均衡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两种不同的型态,也是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存在着相对的边界,但又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目前,我国义务教育正由外延性均衡发展向内涵性均衡发展转变,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实践中正确认识两者的关系,谨防内涵发展外延化,要以人为中心,充分激发人的能动性和自主性。同时还应积极利用外延性条件,以提升义务教育的内涵性质量。  相似文献   
24.
论教学论基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论基本问题是由教学实践根本矛盾决定的教学论的最高范畴,具有根本性、纲领性与中心性。现有教学论涉及的教授与学习的关系、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已知与未知的关系都不是教学论基本问题。学生身心上存在并体现于教学过程中的未解与确解的关系(理解关系)才是教学论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25.
26.
过度讲授是指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量,不顾学生自主性和个体差异,在单位时间内一味以口头语言为媒介,采用单向方式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手段单一、教学浅层次、缺乏思想交流的过度讲授阻碍智能化教学技术运用,扰乱教学现代化环境,制约师生身心现代化进程,严重阻碍教学现代化推进.为清除过度讲授对教学现代化的阻碍,要树立"人本体"的...  相似文献   
27.
通过比较台湾师大教育学系、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华东师大教育学系的本科教学计划,本文得出的初步结论有四:一是三个计划,两大风格。台湾师大与华东师大的比较接近,而香港中文大学的大异其趣。二是培养目标,同异两存。台湾师大教育学系主要培养“教育行政人才”、“教育学术人才”与“中等学校师资”,而华东师大教育学系:本科将朝培养“学者型”教育工作者方向发展,拟试行“4 3”或“4 2”学制,即部分优秀本科毕业生免试直升硕士研究生。三是变通招生,广开生源。相对而言,台湾师大招生的路子似乎宽广一些,招收多种保送生,还有插班生。四是紧扣目标,改革课程。台湾师大教育学系课程变化的主要趋势:拓宽文化基础,减少一般理论科目,加强专题课程。华东师大教育学系坚持“两类三块四个内涵”的课程改革方案:“两类”指“必修”与“选修”两大类,“两类”的改革策略是适当调整前者,大力发展后者。“三块”指专业必修课与选修课均由文化课程、情境课程和实践课程构成。“四个内涵”指“充实文化底蕴”、“突出理论修养”、“增强情境感悟”、“培养科研能力”。  相似文献   
28.
论中国教育学半个世纪的学术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教育学半个世纪的学术历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建国初期至六十年代中期,“兴无灭资是主流”。教育学传播活动较多,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活动较少;学术主体大多牌适应与“蓄锐”阶段,学术的创新性尚未充分彰显,但教育学人的反思意识比较强烈,有一定学术批羊气候;学术的规范性略显淡化;与学术活动相 的结果是,引进原苏联的教育学较多,自己的著述较少。“文化革命”时期,不学无术是“正道”。教育学学术活动中止,科学  相似文献   
29.
告别“应试教育”不易,深化素质教育更难。正在兴起的我国素质教育亟需通过提高质量,加速自己前进的步伐。在这方面,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是正确认识各种“素质”关系,把握其蕴含的客观规律性。一、事实素质与价值素质。事实素质是教育对象已有的素质,是素质的“实然”方面。价值素质是教育对象应该形成的素质,是素质的“应然”方面。事实素质是价值素质的基础,价值素质是事实素质的延伸。认识事实素质,可以把握教育  相似文献   
30.
熊川武 《上海教育》2003,(11A):46-47
教育创新追求真理的根本目的是“给师生带来幸福”,即让师生得到较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