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28篇
科学研究   15篇
文化理论   3篇
  2024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基于知识转移的过程构建知识转移与人力资源管理相互作用的模型,认为加强知识型员工的招聘,建立健全培训制度,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强化企业文化建设等,可以提升知识转移的效率.  相似文献   
12.
“妈妈,这次我长大了吧!”听着4岁的孩子清脆自豪的童音,望着孩子纯真可爱、胖乎乎的小圆脸,想着今天这些幼稚可笑的拙笨言行,作为一个母亲,我高兴得连眼泪都流出来了。  相似文献   
13.
散文品美     
思辨美 中国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处士横议、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散文像朝暾般问世。它们虽然与哲学、宗教、历史等杂糅在一起。但依然有着文学生命力的光芒。“老庄”“孔孟”等不同范畴的思想文化传统,以其原型、思想和个性风采构成了汉学意义上高不可及的审美范本。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优秀的诗人,其不仅创立了田园诗,开拓了一种朴实、淳厚的艺术风格,还摆脱了社会世俗名利的羁绊烦忧,走出了由官场到乡村的"归隐"之路,在精神上真正达到了委运任化、与自然泯一的境界,千百年来,陶渊明已成为有特定意向的文化符号。陶渊明是个性自由与文化自觉的行为者,崇尚自然、热爱自然是其作为文化符号的美学核心,此外,陶渊明的诗歌高扬着一种"诗意"文化人格与人生理想,田园生活是陶渊明文化符号意义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15.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品繁多,各呈异彩,它的思想主旨、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与中国和世界传统文学反差大,学生接受困难也大,在理解文本时,有一定的“隔阂”。因此,指导学生阅读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文本,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教学时设疑“何谓现代”,就是要回答现代主义是什么,以此引领学生掌握它的总体特征;再追问“何为现代”,旨在引领学生怎样掌握现代主义,从而探求学习的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领会和吸收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优秀成果。  相似文献   
16.
尿滞留即中医所说的“癃闭”,也称“尿闭”,是以排尿困难,甚则小便闭塞不远为主证的疾病,有阻塞性和非阻塞性之分。前者常因尿道梗阻,如前列腺肥大,膀胱炎,尿路结石等引起,后者多因脑、髓损伤,年老体衰膀胱松驰以及下腹部、会阴部、肛门手术(反射性)所致。笔者在临床工作中辨证选穴,灵活运用,针刺治疗多例,均收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7.
高兴与不安     
编辑同志,你们好!作为一名农村普普通通的妇女,文章能被你们这样有影响的杂志采用,我感到万分的高兴与不安。高兴的是你们对每一个写稿人,都是这样尽心尽力;不安的是我从自己发表的文章和原稿之间存在的距离中,看到了自己  相似文献   
18.
山中的/超现实主义者/啄木鸟/在写一首/自动语言的诗/空空/空/第一句也就是最后一句小径走来/一个持伞的人/摆荡的右手/似乎/握着什么/似乎什么也没有/握/ 这是台湾著名的现代派诗人洛夫组诗《清苦十三峰》中的一首。乍读此诗,清新之风迎面而来,鲜活、单纯、平易。“山中”敞开,令人亲近的啄木鸟,在完成“自动语言的诗”,“自动”,生命的自在状态,还是进入某状态的艺术自觉。“空空/空”“四大皆空”的空吗?非也,摹状但更具质感。一声“空空/空”打破清凉寂静的某一时空,并且增加一种辽远感。“第一句也就是最后一句”,承上说那声音,非此也…  相似文献   
19.
语段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是句与篇的桥梁,理解并把握好重点语段的内容,有助于理解整篇文章。 一、精心选择教读的重点段 以语段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要选好语段,选准语段。而确定一篇课文的重点语段,要从全面考虑,要看教学目标、全文结构、表现中心、塑造人物等多方面。 (一)寻找紧扣教学目标的语段  相似文献   
20.
王韶华 《职业圈》2007,(23):83-84
进入21世纪,电脑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把人们带进了一个日新月异的网络时代,并迅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势不可挡的网络热潮同时也涌入学校,进入了校园,引起了青少年的极大兴趣和踊跃参与.本文旨在通过对青少年用网现状进行调查,结合青少年的用网待点,以正确引导学生认真对待网络,增强学校网络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