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0篇
教育   78篇
科学研究   7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长期以来人们对《老子》经义存在着严重曲解。只有以《老子》的经文校笺为基础,对《老子》经义重新阐释,才能真正把握《老子》一书的思想主旨。  相似文献   
22.
在“风、赋、比、兴、雅、颂”六义中,“风”、“雅”、“颂”原典已有,无须注明。毛公之传,独举兴体,不及比、赋,其根本原因乃在“比显”而“赋同”——比辞太明显,而赋辞为三百篇所通用。不难看出,“风通而赋同”五字虽然简短,但所包涵的思想蕴涵却是非常丰富的。  相似文献   
23.
王弼一生著作甚丰,然就其哲学地位来讲,则最主要的著作不外三部:<老子注>、<周易注>和<论语释疑>.尽管这三部书的内容互有交又,但是各自的侧重点还是非常鲜明的.具体来说,<老子注>侧重从形而上的"无"的角度立论,重点研究的是"无"的本体地位问题,而<周易注>则是从形而下的"有"的角度立论,重点探讨"无"的实际应用问题.至于<论语释疑>,则是以二者为基础,重点揭示圣人的理想形象问题,同时由于圣人形象的确立也使我们对王弼玄学的最终归属有了一个更加明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24.
通过一系列的考证可知:孔融的“亲子无亲论”等并不意味着对儒教的背叛,它乃是孔融在汉末世风日下、儒家精神沦丧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为矫正世俗的险诈之风而对儒家思想任真尚诚一面的特别强调。孔融之死乃是曹操的蓄意迫害,他的“罪名”乃是曹系势力故意罗织的。  相似文献   
25.
所谓格义,即中国早期佛教学者利用中国固有的名词、概念以诠释佛经奥义的做法。事实证明,释道安对格义之法并不反对,他所否定的只是机械比附。无论是他的佛学本体论还是他的禅数思想,可以说都是通过借鉴魏晋玄学建构起来的。在处理外来文化时,在不扭曲其本质精神的前提下。却能将它与本土文化的矛盾降到最低,这样的明智做法显然是非常值得肯定的。通过释道安佛学思想的建立,我们可以再次看出我国早期佛界学人的博大心胸和高超智慧。  相似文献   
26.
说赋     
由一系列的考证可知“赋”的本义即“无所假借” ,但是具体到文学创作 ,它又有以下四种意义 :(1)不假比兴 ;(2 )不歌而诵 ;(3)古诗之流 ;(4 )铺采文。由于前人对“赋”的本义均乏分析 ,因此对这类问题至今也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  相似文献   
27.
释“兴“——兼论比、兴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文学的表现手法、创作风格、思想内涵、社会功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鉴于前人对"兴"的不同理解,本文拟着重探讨以下三个问题(一)有所托举曰兴;(二)托事于物曰兴;(三)取象曰比,取义曰兴.  相似文献   
28.
由一系列的考证可知,“辞”“、赋”在上古都有特殊的涵义。前者指假物取类、长于修饰的文饰之语,后者指“不歌而诵”或“不歌而诵”的诗“。辞赋”的得名正是以此为基础的。不了解“辞”“、赋”的特殊涵义,对扬雄“诗人之赋”与“辞人之赋”的划分就不可能有一个透辟的认识。  相似文献   
29.
何晏是正始玄学的实际领导,他早年倡导绝对贵无论,晚年则转向王弼的相对贵无论,这和他与曹魏皇关系是密切相关的。正始玄学是中国化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弄清正始玄学的发展线索对于我们研究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意义非常之大。对正始玄学的支柱之一何晏的历史地位和思想轨迹之客观地去评价,对正始玄学的面貌就不可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30.
《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民歌中最精彩的诗篇之一,对它的理解也同样要“知”、“论世”。本文从新的角度,对《孔雀东南飞》的四个问题作了进一步阐发:第一,劝戒的主题;第二,浪漫的构思;第三,铺陈的手法;第四,质朴的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