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82篇
科学研究   1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4篇
信息传播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31.
2011年暑假,南京市教育局提出了“基于脑的教育”、“基于网的教育”和“基于小班的教育”的“新三基”教育思想。2012年3月,江苏省教育厅在全省启动基础教育百校数字化学习(简称“e学习”)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32.
目前,《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综合能力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矛盾。在CDIO理论指导下,主张实施以项目教学法为主、多种教学方法并行的教学模式,并论述了该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及应注意的问题。实践证明,该教学模式符合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紧跟IT界职位要求,符合市场需要,获得了较高的学生满意度。  相似文献   
33.
对山东省社区体育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睿 《科教文汇》2011,(12):126-127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山东省社区体育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现状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4.
本文从分析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认识的偏颇入手,立足于教育观念的变革, 论述了怎样认识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和怎样进行整合的问题。  相似文献   
35.
在消费社会中,文化领域与经济领域的相互介入在两个向度上尤其明显:一是一般商品的生产消费越来越重视商品的符号价值,从而使文化因素成为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主要力量之一;二是随着文化产业化的推进,在经济规律和技术发展的共同推动下,人们对文化产品的消费方式从观看转向了参与,并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文化观念的变迁,商业因素也由此在消费社会的文化活动中提升了自身的影响力.前者以文化的资本化,后者以文化的娱乐化为明显标志,成为消费社会显著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36.
女孩     
女孩向来以古怪著称。女孩呢,平心而论,谈不上倾国倾城,倒也不致有碍市容。1米63的个子,44千克的体重,这就是关于这个十二岁女孩能说的全部数字。学习成绩呢,外人客气  相似文献   
37.
中国现代教育体制的建立始于晚清,是以民族主义诉求为出发点并效仿西方模式而逐渐成型的。由于据有优势文化资本,本土的知识精英在这场教育变革中起到主导性作用,并带动整个知识阶层对自身固有文化资本进行积极转化。因此,倚重西方资源,具有明显"西化"色彩的现代教育虽然推动了中国社会的主导性象征资本从儒家传统向"西学"转移,但文化资本在社会阶层和地理区域等方面的分布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38.
在叙事抒情散文《马拉喀什见闻》中,乔治·奥威尔选择不同的蒙太奇镜头,生动地合成了马拉喀什人生活现状的全景图:描绘“脏”、“贫”、“惨”、“残”的生活状态,以及结尾处所隐含的各族人民觉醒的镜头。然而文中并未出现此类字样,而是通过蒙太奇手法,以其冷静而含蓄的笔触和敏锐的洞察力,辛辣地鞭笞泯灭人性的殖民者对殖民地的人民残酷剥削和奴役,表达了作者对马拉喀什人苦难生活的深切同情,对殖民主义的愤怒,同时也预见了摩洛哥等非洲殖民地的未来。  相似文献   
39.
1920年代,中国现代戏剧理论中正式出现了艺术本位论,以余上沅等人的理论为代表,立足艺术本位和戏剧本位两个基本立场,对中国传统戏曲、西方戏剧进行了重新评述,并试图从现代性、民族性、艺术性等方面规划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方向。中国现代戏剧理论中艺术本位意识的形成,既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戏剧观的影响,也是当时中国知识界对审美非功利性的认同从文学领域延伸到戏剧领域的结果。  相似文献   
40.
马睿  周伟  黄保华 《资源科学》2016,38(12):2392-2406
随着城镇化发展农地非农化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农民利益得到广泛关注。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获取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农户的价值感知,探索被征地农民的生活困难与需求,为城乡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对西宁市郊区4个样本村204户农户随机入户调查,综合考虑空间位置、征地情况与开发类型等因素划分样本,就农户非农转换经济、社会保障、景观价值感知、非农意愿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户非农转换价值感知总体方向一致,农地非农化对农民生活造成了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农户感知非农转换造成收入来源减少和生活成本增加的经济压力,以及缺乏就业和保障的社会压力,同时农户感知农地非农化带来了整洁的居住环境与完善的基础设施;农户非农转换价值感知的差异性受人均耕地数量、种植结构、空间位置、土地开发方向、历时性的影响,一定程度影响了非农意愿;政府应当引导农地非农化有序的逐步推进,立足于农户的后顾生计,让农民参与到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中,完善就业与生活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