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2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38篇
教育   993篇
科学研究   387篇
各国文化   18篇
体育   106篇
综合类   104篇
文化理论   7篇
信息传播   26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88篇
  2013年   114篇
  2012年   130篇
  2011年   151篇
  2010年   140篇
  2009年   126篇
  2008年   130篇
  2007年   137篇
  2006年   125篇
  2005年   101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51.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的一般规律和基本结构的科学,它的力学理论是研究体育运动的基础理论之一,只有把物理学知识应用于体育教学中,才能促进体育教育的向前发展,才能帮助提高体育成绩  相似文献   
52.
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湛江师范学院图书馆根据读者需求,在现有文献资源基础上深入挖掘本地、本馆资源,搜集整合网络资源,建立了15个具有本地特色的数据库,同时还建立了特藏阅览室。  相似文献   
53.
中外继续教育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继续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教育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该国的社会发展。美英德三国继续教育的发展给我国发展继续教育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54.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伟大战略,是中国共产党自觉地理性地将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基础上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再回到实践,指导实践,武装党员、教育人民群众的战略举措,具有客观必然性。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遵循正确的基本原则和科学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55.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分析研究表明,传统桩功对现代武术的套路运动和散打运动都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在现代武术训练中,强调传统武术桩功的渗入无论是对其技术的提高还是文化根基的加深,都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6.
汉语语法的柔性系统是诸多柔性句法现象的系连和整合。就表述方式来看,可分为语言表述的循序性、语法功能的多元性、语法性质的混沌性、语义表现的兼容性、对称语义的类同性等各种类型。从复合动因来看,有因观察角度的差别而形成的主观动因,也有因不同的制约因素而导致的客观动因。  相似文献   
57.
举办设计与技术大赛将会极大地推动我国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开展,因此在通用技术学科领域内举办全国性的设计与技术作品大赛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新加坡2007年设计与技术作品表彰会的相关介绍与分析,以期对以后首次举办我国通用技术学科领域内全国性的设计与技术大赛有所借鉴与指导.  相似文献   
58.
59.
学术是高校的核心价值所在。随着时代变迁,学术的内涵逐渐丰富,但同时学术价值取向偏离的问题也逐渐显现。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教育学家欧内斯特.博耶从全新的角度提出高校学术观。本研究以该理论为依据,首先阐明我国高校学术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继而论述我国高校学术生态系统投入与产出的失衡现象,并从国家宏观调控、学校内部管理以及学术成果转化等方面分析失衡成因,最后从以上三个方面提出促进我国高校学术生态系统平衡的策略。  相似文献   
60.
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中小学教师对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表现出普遍的认同和接受,然而教学实践中却一直存在着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脱节的现象。已有研究对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的内涵、性质、关系、不一致的原因,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有效对接的策略等基本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层面进行了探讨。这些研究有利于促进广大教师进一步理解与接受新课程理念并转变教学行为。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还需要从影响理念到行为转变的内外部因素出发,探究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转化的内隐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