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6篇
  免费   0篇
教育   294篇
科学研究   6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6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16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37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51.
教师成长:实践知识和智慧的形成及发展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教师成长是教师学会教学、不断习得与教师有关的角色期望和规范的社会化过程,也是渐进形成教育实践知识和智慧的过程。教师实践知识和智慧的形成及发展大致经历这样几个阶段:从初任教职时理论知识、实践知识的匮乏,到从教后教学应对策略的探求,实践知识和智慧渐进丰富,并随着专业知识和智慧发展缓慢而步入“高原期”,通过采取适时而有效的措施,实现知识与智慧的持续增长。拥有丰富的实践知识和智慧是伴随教师成长的终身追求,也是教师美好教学生活和幸福人生的应然抉择。  相似文献   
52.
学前教育专业教法课程的综合化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师范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幼儿园一线教师,教法课程是该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依据现阶段幼儿园的课程模式与教学模式,以形成学生从事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师范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设立了“五大领域”教法课程。“五大领域”教法课程的内容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在教育目标、内容、方式上呈现出综合化趋势。在教法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提倡单科教法服务于全局、服务于幼儿园教学需要理念并对学生实施“五大领域”模拟教学综合考核。  相似文献   
53.
自我发展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我发展教育是指教育工作者创设条件,综合运用元认知理论及自组织理论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自我发展,成为自由自觉地发展的人的教育,即主体自我教育———自育。它包括自育自觉、自育认知、自育情意、自育体魄和自育行为五个部分。而自育自觉是自我发展教育的核心,它是要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定向、自运作、自调节、自激励的行为模式,有了“四自”,就有了自觉性。  相似文献   
54.
高校的学术研究与育人使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应努力改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育人"功能薄弱的现状,在学术研究取向上和大学生文化品格发育事实相沟通;摈弃庸俗,规范学术行为,以崇高的学术精神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向往;拓展学术研究视野,克服网络技术障碍,提高学术对话水平,在当代大学生的文化品格养成上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55.
无为的理论要求遵循自然规律.万事万物都是有和无的对立统一,无中生有,有中化无,无有互根,根据无为的理论,分析了企业管理中有形管理—规章制度和无形管理—人的素质提高与积极性发挥的相生互化关系,指出提高人的素质和发挥其积极性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6.
将落叶松,樟子松种子放在元极堂内三元场处理和发放三元能量处理,播种后出苗数分别比对照组多40.7%,128.1%和61.6%、136.2%,保苗株数分别比对照组多114.1%,118.4%和165.3%,202.0%,防病效果分别比对照组提高77.7%,68.0%和77.1%,65.6%,表明可将三元能量应用于造林。  相似文献   
57.
面对挑战:学校道德教育的调整与革新   总被引:60,自引:0,他引:60  
转型时期的学校道德教育面临挑战。需要调整与革新。坚守学校道德教育使命的三个命题为:学校教育必须培养完整的人;德育需要打好品德基础;学校教育要为实现人的道德潜能提供支持性环境和条件。学校道德教育应当关注、尊重和鼓励学习者作为主体的道德生活实践;重视培育和发展人的情感;重视双向沟通、对话、论理和代际交往。革新学校道德教育要抓住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的机遇;激发教师成为有道德教育意识和能力的人;创造育人为本的学校制度和文化精神氛围。  相似文献   
58.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含义、目的及地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许洁英 《教育研究》2005,26(8):32-35,57
国家课程有以下目的:确保学生学习的权利,明确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时应达到的标准,提高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连续性和连贯性,为公众了解学校教育提供依据。地方课程有以下目的:促进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弥补国家课程的空缺,加强教育和地方的联系,调动地方参与课程改革与课程实施的积极性。校本课程有以下目的:确保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持续发展。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应以国家课程为主,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辅。  相似文献   
59.
数学教育价值观的嬗变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一鸣 《教育研究》2005,26(12):72-75
数学教育价值观的形成是历史和文化的产物,历史上存在着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种不同的数学教育价值观。事实上,数学在为人类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当代数学教育的价值是多元的,数学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推进数学知识的应用,还在于为人类文明传承着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60.
教育效益的价值基础和基本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海涛 《教育研究》2005,26(10):61-65
教育活动中的价值关系是教育效益的基础,由此生成了教育效益结构体系的基本向度。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由特定的使用价值、商品价值、人的价值及其关系支撑着,教育活动中三种价值既各有特殊地位、客观上存在冲突的可能性,也互为条件,还构成了两个循环过程的协调统一。教育效益是教育活动中三种价值及其关系实现的结果, 包含着基于使用价值、商品价值的基础性效益和以人的价值为核心的建构性效益两个基本向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