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篇
各国文化   35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41.
正约瑟夫·普里斯特利(1733—1804)虽然是英国的一名教士,但较之于神学,更吸引他的似乎是自然科学。他热衷自然科学,发现了氧化氮、二氧化氮、氯化氢等十种气体;此外氧化亚氮也是他发现的。这是一种无色气体,闻起来,好像有一点儿甜味,且有令人愉快的感觉;还会使人出现轻度歇斯底里,或者丧失疼痛的感觉,甚至会使人抑制不住地笑,因而也有了"笑气"的俗称。这可是一种奇妙的气体。普里斯特利猜想,他这新发现的笑气,或许和他此前发现的氧气一样,  相似文献   
42.
<正>两位世界名人:苏格兰的阿瑟·柯南·道尔爵士(Sir Arthur Ignatius Conan Doyle, 1859—1930)和原籍匈牙利的美国人哈利·胡迪尼(Harry Houdini,1874—1926),一个是顶尖的侦探小说作家,他笔下的大侦探歇洛克·福尔摩斯,以严密的科学逻辑,分析最细微的种种物证,侦破一系列最疑难的案件;另一个是顶尖的魔术师,以种种耸人听闻的遁术,轻而易举地摆脱手铐脚镣,神奇逃离一个个封闭的容器。不可思议的是这位大侦探的创造者却是一个唯灵论的忠实信徒;同样不可思议的是这位大魔术师又是一个反唯灵论  相似文献   
43.
正1890年春,荷兰画家,情绪不稳定的文森特·凡·高即将从圣雷米的精神病院出来,要找一个居处,同时也需要继续治病。赏识凡·高天才的前辈画家卡米耶·毕沙罗曾请加歇医生看过病,对他留有好印象,便让文森特的弟弟提奥与加歇医生联系。于是提奥在这年5月20日送凡·高去巴黎西北奥维尔镇加歇医生家附近的一家廉租房。从这天起,凡·高就一直在加歇医生的照看之下,直到7月29日向自己胸部开枪,于30日死亡。  相似文献   
44.
在1787—1799年的“法国大革命”中,随着1793年1月21日路易十六国王被处死之后,10月14日,他的妻子玛丽安托瓦内特也被交付革命法庭审判,两天后也被送上断头台。“也许几天之后”,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写道:“巴黎就已经几乎不再有人记得昔日的法国王后安托瓦内特被斩首,以及她的尸体在玛大肋纳公墓的情节。……不久,  相似文献   
45.
生命历程92年的西班牙艺术家巴勃罗·毕加索(1881—1973)其近乎80年的艺术活动中,以大约5万件各种不同类型作品,表明他即使到了晚年,依然是且始终是一位艺术的创新者,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与他同时代和他身后的艺术家,几乎没有哪一个不受他的影响。他无疑是一位天才。天才总是与一般的常人不同,像小提琴家尼可洛·帕格尼尼,作家乔万尼·卡萨诺瓦,都既有神性一面,又有魔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46.
玛丽安托瓦内特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兰茨一世和皇后玛丽亚.特蕾西亚女王的第十一个孩子,是女王最喜爱的女儿。她从小就受到最好的教育:维也纳大学校长弗兰茨.安东.梅斯梅尔给她授课;大作曲家克里斯托夫.格鲁克给她讲音乐:帝国宫廷诗人,来自意大利的欧洲最负盛名的歌剧歌词作家彼得罗-梅塔斯塔齐奥给她讲授意大利语;法国两个最著名喜剧女演员之一的玛丽.德奥弗雷斯内教她欣赏歌剧和艺术,女王还委托驻巴黎的大使为她物色了一位忏悔神父和法语教师。女王对她寄予厚望。  相似文献   
47.
在西班牙,一直流行一个传说:一名放荡的浪子,他的生活就是天天都以诱惑女性并和她们的保护人展开战斗来取乐。后来,在一处墓地,他巧遇一座死者的雕像,那死者生前是曾被他诱惑的一个女孩儿的父亲。浪子邀请他共进午餐。雕像愉快地接受了。随后,死者的鬼魂来到他的家中与他一起用餐,并回请他也去他墓地共进午餐。  相似文献   
48.
余凤高 《世界文化》2022,(11):24-26
<正>《波浪中的裸体女子》《绝望的人》《塞纳河边的少妇们》《美丽的爱尔兰女子》《睡》《女人和鹦鹉》《库尔贝先生,你好》《村姑》……2008年5月号《今日美国》上的《居斯塔夫·库尔贝:法国无畏的煽动家》(Gustave Courbet France’s Fearless Provocateur),就举这一系列光芒四射的大幅画作为例,说明库尔贝“拒绝艺术惯例,  相似文献   
49.
<正>伊利亚·叶菲莫维奇·列宾(1844—1930)是一位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画家,生于当时属于俄罗斯帝国的哈尔科夫省楚古耶夫市(现在属乌克兰),父亲是帝国的士兵。在接受了基础教育后,列宾先是向圣像画家伊凡·布纳科夫学艺,随后开始绘制教堂壁画、肖像画。1863年,列宾来到首都圣彼得堡,进“圣彼得堡美术学院”(或称“皇家美术学院”)学习绘画。六年里,列宾像恪守学院传统的大多数学生和老师一样,惯于待在室内,在工作室里学习和研究古典艺术家的作品,  相似文献   
50.
<正>巴黎是世界的“花都”,吸引着各国人士前去游览。但巴黎也并不总是那么美好的,1870年7月19日至1871年5月10日“普法战争”失败后,法国不仅失地赔款,甚至在战争结束的前夕,也有万千同胞的无谓死亡。由于围城造成的贫困,还有街上的内乱以及无政府状态,甚至就在5月开始的这个“流血周”(Bloody Week)中,死亡的人数据说也超过1790年大革命中“恐怖统治”时期的死亡的2万至3万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