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0篇
教育   37篇
各国文化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论 律 己     
律己就是人的自我律令、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自我节制、自我治理、自我主宰。在心理形式上表现为主体理性与意志对欲望和偏私的自我约束,表现为内心的善与恶通过斗争实现善对恶的控制与约束。它既是道德发挥作用的内在机制与特点,也是人通过道德修养所达成的一种品质和美德,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在心理与行为上的一个显著特征。律己既是道德的自律本质和价值的集中体现,也是人们进行道德修养所要达到的目的和要义。一个有律己美德的人,应该是比较正确地解决了义利、公私、理欲关系并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与决定的人,我们把树立、践行正确的义利观、公私观、理欲观看作是律己的道德内容和基础。律己的品质是需要主体不断修养而养成的,其修养工夫主要表现在坚持道义,以善制恶;反求诸己,三省吾身;克服盲从心理,坚持独立人格,慎始慎终,防微杜渐,而慎独则是有律己品质人的最高修养境界。  相似文献   
32.
家庭具有重要的立德树人功能,并通过家风与家规得以实现。家风无形,重在言传身教,祖传子承,人文化成;家规有形,重在规范,指导约束,助益实践。现代德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企事业单位等通力协作和社会成人、行政官员、公众人物在社会教化中起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33.
正随着中华文化出现复兴曙光,传统孝道作为中华文化的根本,近年来在学术界与民间社会日益受到高度重视。2013年7月19日至20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联合韩国圣山孝大学院大学等单位举办了"传统孝道的当代意义与多元对话"国际学术会议。本期所刊发的三篇文章就是向这次会议提交的论文。  相似文献   
34.
传统孝道的现代境遇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群忠 《寻根》2006,(4):16-21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的确,孝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孝经》是儒家的十三经之一,按《孝经》的说法,孝是“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也就是说,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是一切教化与文明得以产生的基础。实际上,在传统中国,最重要的道德就是孝与忠,它们比“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还要重要。  相似文献   
35.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弘扬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需要树立科学进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部署。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立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和现实,也需要发掘民族精神和传统中的源头活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民族性与世界性、历史性与现实性、广泛性与先进性等的有机统一。为了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弘扬和光大民族精神,我们组织了这一期船山学研究笔谈,试图从“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的角度开拓船山研究的新空间和新领域。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船山在伦理思想和价值观上,确实有不少值得深入研究的地方,过去的种种研究,虽然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似乎也有不少误解和缺失。而今在超越“拔根”朝向“扎根”的文化建设历程中,理性且平和的学术研究也许将使我们对船山的伦理价值观获得一种崭新的感受与重新认识。本期的三篇文章,不敢言已经发掘了船山伦理价值观的诸多领域和成果,但确实是在从建设性的角度作点尝试,诚恳希望得到方家同仁的教正。  相似文献   
36.
伦理学是一门关于道德的价值哲学与人生、社会哲学学说。它是科学理论(历史主义)、哲学观点与价值学说(人本主义)的内在统一。伦理学的研究范围是:探讨人生、社会、道德现象的状态、规律;反思构建人生、社会、道德的价值基础和价值目标;探讨确立人和社会实践的行为法则;研究道德实践的机制和广泛运用。伦理学的学科性质是指它是科学学科还是具体的社会科学,在这个问题上尚有争论,我们认为,它仍然是哲学性质的,这是因为:第一,这是由其研究对象-道德观象的抽象性与广泛联系性所决定的。第二,道德作为人“实践精神的掌握世界的方式”本身具有世界观意义。第三,在哲学史上,伦理问题一直是哲学思考与研究的中心问题。伦理学不仅是哲学,而且它还是一种价值哲学而非认识哲学,是人生与社会哲学,而非自然哲学。  相似文献   
37.
规范与美德的结合:现代伦理的合理选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规范伦理与美德伦理是道德的基本构成要素 ,从而也是伦理学理论的基本类型。近年来 ,我国学术界重视规范伦理、制度伦理的倾向有其合理性 ,但也有可商榷之处。现代道德建设应是规范伦理与美德伦理的合题与统一。美德伦理与规范伦理有出发点、核心问题、外延、特点、服务宗旨、强调重点、作用机制的不同。当然 ,二者也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一致性。二者的结合 :第一 ,有利于实现社会秩序关怀与人的灵魂关怀的统一 ;第二 ,有利于实现福利价值关怀与人文价值关怀的统一 ;第三 ,有利于按照道德生活的内在规律办事 ,实现他律与自律的统一。如何实现二者的结合 :第一 ,坚持规范与美德的结合 ,在社会道德建设的具体操作机制方面 ,仍然要坚持道德的外化与内化的统一 ,制度化、法制化与主体化、能动化的有机统一 ;第二 ,在运用道德与法律两种社会调控手段时 ,仍然要坚持道德法制化与法律道德化的有机结合 ;第三 ,要加强美德伦理建设  相似文献   
38.
较之西方的智性主义和印度文化的神性主义,中华文化具有崇德向善的德性主义特质和精神。在中国面临西方文化冲击的背景下,诸多学者和国家相关文件对这种总体精神都进行了探讨、论证和表达。中华文化的崇德精神主要体现在:道德是中华文化形成发展过程的鲜明特色;道德是中华文化各要素的核心;道德至上是儒家学说的根本;道德为本是民众文化认同和日常生活的灵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与根本在于弘扬中华文化的崇德向善特质与精神。中华文化的崇德精神在引领整合社会、协调人际关系和培育高尚人格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39.
孝道的生命崇拜与儒家的养生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道是源于生命崇拜和延续以及代际生命呵护和群体互养而产生的,孝亲责任是中国人养生的终极价值根据,儒家的养生之道由其重视道德的特点所决定,主要体现为仁者寿、智者乐的以德、智养心的养生乐生智慧。  相似文献   
40.
在传统中国,慈善行为和慈善事业之所以长盛不衰,自有其坚实的思想基础.仁爱同情与慈悲为怀是中国传统慈善行为和事业的情感动力,积善成德与见义勇为是慈善行为和事业的理性基础和道德实践,而福善祸淫与善恶有报则是传统慈善行为的普遍价值信念和赏罚机制,三者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慈善行为和事业的思想基础.在当前我们努力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的时候,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慈善思想的合理因素,有助于推动现代慈善事业的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