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3篇
科学研究   14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5篇
信息传播   3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吴建 《中学文科》2008,(4):26-27
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运动正在中华大地如火如荼地开展,本次课程改革的宗旨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涉及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管理等方面。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无论是从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堂教学还是评价机制来看,无不渗透着“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52.
吴建 《教育技术导刊》2008,7(5):102-104
基于网络的CAD辅助数据库系统的开发已成为数字化技术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对数字化产品管理的需求和系统功能进行详细分析,建立了B/S模式的数字化产品管理系统的总体结构;同时,系统采用Ajax技术和服务器端缓存技术以提高系统性能和稳定性,改善和增强用户体验,并对系统中的多条件组合查询的查询语句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53.
普通高中在当前的社会分工中总要承担一定的职责和功能.它既是一个价值取向问题,即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普通高中应有的职能是什么的问题;又是一个事实问题,即普通高中实际行使的是什么职能的问题.价值取向的实现是对客观事实的改组改造,实质是对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和改革方案体现着对普通高中职能的价值追求和重新定位,它的实施必然要受普通高中既有的"事实职能及其背后的利益关系"所制约,如果"事实职能"未弄清,"利益关系"理不顺,普通高中新课程在实施中必然会遇到出人意料的阻力.  相似文献   
54.
以西北师范大学从2000年以来利用贷款资金实施的“知识与科技创新工程”为例,总结高校加大经费投入对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促进作用,以探讨高校完善投入机制,推动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5.
浅谈高等农业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科学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农业院校作为直接为农村发展培养人才的摇篮,应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不断发现和培养农村创业型人才,既符合社会潮流和高等教育发展方向,也是加强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高等农业院校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首先要进行科学的定位.  相似文献   
56.
吴建 《考试周刊》2011,(79):157-158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问题一直是教师们议论的焦点。不少教师在实践中采取了循环、大课堂等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作者总结了在教学实践中采取的生活化教学模式,其内容包括:在预习过程中确立生活主题;在讨论过程中联系社会热点;在归纳过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相似文献   
57.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生查子》中写道:“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这是写元宵节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然而我童年时的元宵节既看不到“花市灯如昼”的美景,也没有“泪湿春衫袖”的伤感,有的只是难以忘怀的狂欢。  相似文献   
58.
在大变革、大开放的今天,利诱增多,利害复杂,人们的价值观念不仅多元化,而且多变化。在价值包容、扩容的同时,维系自身文明的伦理底线正经受着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考验。在道德浊流暗潮的涌动下,伦理底线缺口频现,似呈"虚"线,人们对于道德底线失守之忧似在加重。从社会之窗审视思想品德课程,底线伦理教育似乎成为无法绕开的教学话题。底线伦理是人之为人的道德"下限",是人们普遍认可并遵循的最起码的伦理规范。一个人如果违背底线  相似文献   
59.
什么是“底线伦理”?通俗地说就是人之为人的道德“下限”,是人们普遍认可并遵循的最起码的伦理规范。如果违背了“底线伦理”,就不是一般的失德、缺德,而是丧失起码的做人品格。近年来,受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冲击,“行为底线”问题频频浮现于公众视野,谴责“道德滑坡”之声此起彼伏,人们对于道德底线失守之忧似有加重。再看现有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底线伦理”一词仍未正式提及,“底线伦理”教育仍显得有些“清淡”。依托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渗透“底线伦理”教育,强化学生的“做人底线”意识,帮助学生价值认同并始终恪守道德底线,这是思想品德课程的发展之基,思想品德教师的职责之本,更是社会的文明之源! 如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底线伦理”教育呢?以下三个“统一”是可供参考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60.
婆婆·娘     
吴建 《老年教育》2006,(10):31-31
常听别人说:“婆婆不是娘,篱笆不是墙”。可对我而言,婆婆就是亲娘。 丈夫脾气急躁,我性格倔强,刚结婚时矛盾不断,婆婆从不偏袒自己的儿子,而是给予我更多的理解与宽慰。一次,我与丈夫吵架后,气得两餐未进。婆婆特意做了香喷喷的鸡蛋面端到我面前,柔声细语地开导。我和着泪水吃下了那碗面,那是感动的泪水,我觉得自己在这个家里并不孤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