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85篇
科学研究   20篇
体育   5篇
信息传播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01.
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系统论的观点及方法,通过调查分析及专家反馈意见,对我国高校体育指导思想及目标的具体内容提出了新的见解。笔者认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与我国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一致的;体育教学的目标是由诸多相关内容构成的复杂系统;不同类型的体育教学目标具有其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2.
中国现已建成世界上较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技能人才储备为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提供了有力支撑。结合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分析其内涵和应用的基础上,明确高职院校文秘专业职业素养培养目标,在思想领域引导学生深化职业情感、增进职业认同、提升人文素养,在实践环节以行动为导向,创设问题设置情境,利用项目协作学习,实现人尽其才,切实提升职业素养,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3.
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包括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劳动技能四个方面.进行素质教育,并不是不考虑升学,也不是把二者对立起来,应该是二者有机地结合.在教学中,以传授新知识为线索,将素质教育贯彻其中,既要使学生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又要有良好的素质.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因此要认真学习研究教学大纲,分析教材,围绕教学目的精心设计教学,以传授新知识为主线,用不同的科学的教学方法,注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04.
孙艳丽  刘园 《物理之友》2022,(12):43-45
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实现课堂转型成为一种新趋势。以“力与运动、能量综合”专题复习为例,提出“课前导学,问卷诊学,课堂精学,课后研学”的在线“四学”流程,旨在创建云端一体化课堂,将课前、课中、课后串联起来,形成教学闭环,实现教学全时空覆盖。  相似文献   
105.
在新高考背景下,需要对高中政治课程遇到的挑战进行研究和分析,同时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才能够确保高中政治的教学效果,提升高中政治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06.
幼儿教育应培养孩子从小就有一个健康向上、活泼开朗的良好性格,从小就养成吃苦耐劳、做事有信心等好品德,最终成为一个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好孩子。  相似文献   
107.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着眼于长远发展的要求,是以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宗旨,使学生成为素质教育的主体。而要让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对学生美育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开发学生智力、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审美观念,使他们能在生活中认识美和创造美,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8.
本文首先考察了美国工程教育成就卓著的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工程学课程的设置与演变,发现其化工学科课程的设置是与化工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紧密相关的;其次,对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密西根大学和乔治亚理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的化学工程、机械工程、电子工程与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进行了比较分析,进一步发现这些大学工程学科从培养目标到课程设置都体现了回归工程、服务社会的工程教育理念;最后,针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现状,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9.
根据应用型人才内涵和培养目标,建立由“理论+实践+素质”组成的“三系统”人才培养体系.由此结合许昌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实际构建了“三模块”、“三层次”、“三段式”构成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人才培养应该是工程教育回归工程,师范教育回归课堂,努力构建“做中学”和CDIO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