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0篇
教育   64篇
科学研究   14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4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好帮手     
“妈妈,给我听写生字选”我对正在烧穴shāo雪饭的妈妈大声喊道。妈妈却不以为然地说:“我忙着呢,你自己想办法吧选”“想办法芽道我自己还能给自己听写芽不可能吧选”我绞穴jiǎo雪尽脑汁地想着,眼睛不停地环穴huán雪顾穴ɡù雪四周。忽,我的目光落在了录音机上,顿穴dùn雪时眼前一亮:对呀选我可以把要听写的词语录进录音机里,再让录音机听写我呀选真是个好主意选我得意洋洋对妈妈说:“妈妈,我已经想出办法了,用不着你听写我了选”妈满脸诧穴chà雪异穴yì雪,低声嘀dí雪咕穴ɡu雪道:“我随口说说,你倒dào雪真想起办法来了,不错选”我一…  相似文献   
92.
基于评价的P2P网络信任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2P网络的信任研究关系到P2P网络的安全。本文在对信任关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价的P2P网络信任模型,构建了基于评价的信任网络,给出了信任度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实验数据验证了该网络模型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3.
本文主要从流动相添加剂、固定相两个方面综述了离子液体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94.
梁晨 《兰台世界》2012,(36):1+4
清代经学家阮元研究《尚书》,取得多方面的成就。阮氏释读《尚书》经义的方法颇有特色,除了继承乾嘉学派倡导的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还关注《书》经古训的辑录,并结合金文材料探求词义,实开近代《尚书》研究之先风。  相似文献   
95.
<正>学习任务群视野下的跨学科学习怎么“跨”才能不失“语文本色”?怎么“评”才能“提质增效”?本文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进行探索。一、充分研析教材,整合教学资源(一)挖掘人文主题,彰显文化特色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深厚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96.
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课程,儿歌弹唱课程与课程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合,可以帮助学生避免浅层次的学习,不断提高职业能力,为学生做好未来的职业规划提供切实的帮助。当前一些学校在开展儿歌弹唱课程学习时,存在因学生专业基础差别较大而导致课程思政融入效果并不明显及理论实践结合不到位等问题,对此要通过实现一体化教学,建立专业的教师队伍、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充分融合、建立一体化考核评模式等措施,让学生在弹唱学习中感悟到儿歌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97.
数字媒介的不断发展创设了数字在场的全新课程转型模式,呈现出数字化技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之间的博弈与选择。随着数字化技术在职业教育课程转型中的广泛应用,客观上催生了数字化技术工具理性日益膨胀而对课程主体性发展带来现实的风险,促使人们重新深思数字化时代职业教育课程转型中数字化技术与课程主体之间的关系。基于此,从素养与能力、标准与经验、规制与生成、依赖与突围等方面的统一性为逻辑出发,提出数字化时代职业教育课程转型的辩证,包括培育教师课程开发的数字化基本素养,实现“道—技”相融相生;数字化技术助推经验课程的延伸,实现“器—道”共生共长;构建多模态的课程组织,实现“人—术”和谐一体;构建数字化智能化教学、管理、服务平台,实现“理—实”耦合互补等。  相似文献   
98.
民国大学生的社会阶层来源问题是考察中国教育史中教育与社会流动关系如何演变的关键环节。本文在民国大学生量化数据库(CUSD-ROC)中大学生家庭职业类别数据量化分析结果的基础上,针对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年均经济支出水平、民国时期城市和乡村的家庭收入结构、民国时期家庭规模等相关问题开展基于历史资料的实证考察,最终对中国近代大学生社会阶层的来源结构与来源主体进行较为合理的推断,本文认为,民国时期能够供养大学生的家庭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很低,这充分反映了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机会分配机制的不平等。本文将为学界进一步探讨明清以降教育与社会流动关系的复杂历史流变提供必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