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0篇
体育   49篇
综合类   7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结合运动全过程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心理训练方法:①基础训练阶段的心理训练方法;②准备比赛阶段的心理训练方法;③进行比赛阶段的心理训练方法;④赛后调整恢复阶段的心理训练方法。以期通过可行的方法,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训练体系。  相似文献   
32.
本文对学校体育学科建设中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旨在分析学校体育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功能、学科性质、学科归属及学科的发展趋势,为学校体育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3.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行为发生的过程,一般要经过感觉——需要——动机——行为这几个环节。从“行为”分析“动机”时,不能忽视学生的“心理需要”。一般来讲,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34.
<正> 1979年5月15日至22日教育部、国家体委、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在江苏扬州联合召开了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这次会议交流了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经验,讨论了两个《暂行规定》的草案,表彰奖励了先进,提高了认识,明确了要求,增强了信心,对此后十年的学校体育、卫生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教育和体育战线称这次会议为“扬州会议”,并誉之为中国学校体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  相似文献   
35.
我国近代学校体育思想发展演变经历了二个主要时期:即清末至1927年的军国民主义教育思想时期:1927年至1949年的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和民族主义体育思想时期。其发展演变为国家政治、经济需要、社会文化教育变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虽然与向德、日、美多国学习分不开,但由于受传统文化,社会民族心理、政治需要等因素外,学习过程中片面批判、排斥、育目照抄、照搬较多。因此没有形成完整、独立的学校体育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36.
体育教学的目标在于获得整体运动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 《学校体育》杂志开展有关体育教学目标(即任务,下同)的讨论,无疑将对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一定的影响和推动作用。但在讨论中我们感到有一种偏向,即总是在主和次、本质和现象等问题上纠缠不清,以至出现了从1961年以来就对体育教学目标的主次问题争论不休的局面。我们不妨将前后两次讨论稍作比较。在1961年9月至1962年3月《文汇报》和《体育报》相继刊登了二十几篇文章探讨“依据哪些原则安排一般学校体育课”,实质上是探讨体育教学目标应以什么为主的问题。讨论的结果集中于以下三种观点:即以发展身体素质为主;以掌握和传授知  相似文献   
37.
日本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演变随着近现代日本社会的变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天皇制权威主义产业社会中以为富国强兵服务为主旨的身体教育  相似文献   
38.
中日近现代学校体育思想发展及其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前言 日本学校体育从近代发展到今天,如同其经济、教育发展一样,无论是在发展规模上,还是在发展速度与质量上都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准。这对正处于改革开放时期、面向世界求发展的中国学校体育来说,无疑是值得学习与借鉴的。但这学习不是盲目的,而应在全面系统研究日本学校体育发展历史及现状的基础上,进行符合国情的学习与借鉴。为此,本文拟从中日近现代学校体育思想发展的比较研究入手,探索两国学校体育思想发展的主要脉络、特征及异同点,从而为我国学习日本提供可借鉴的参考材料。  相似文献   
39.
<正> 一、思想性它是课外体育活动的指南。我们社会主义的学校体育,决定了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一指南必须贯穿在整个课外体育活动过程中。二、群体性它是课外体育活动的前提。在同一体育活动中结成的群体,其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形成竞赛,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交流,从而陶冶每个学生的思想情操,增强集体主义观念。若无教师、家长、社会的自觉投入,若无多数学生参加,是无法开展的。三、兴趣性它是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在动力。寓课外体育活动于趣,“启其蒙而引其趣”,使学生在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