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3篇
体育   1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锻炼行为、经历、意愿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主观强度感觉量表(RPE)和SCL-90问卷对117名大学生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有锻炼行为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优于没有锻炼行为的大学生;对锻炼者而言,实际锻炼量和主观锻炼感受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被试在中等强度的锻炼量及主观锻炼感受轻松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心理健康状况最优;对不锻炼者而言,锻炼经历和锻炼意愿对心理健康状况有交互作用,被试在同时具备锻炼经历和锻炼意愿的情况下心理健康状况最差。  相似文献   
12.
试图研究自我损耗与锻炼规律性对负性情绪图片注意偏向的影响。采用了2(自我损耗:高、低)×2(锻炼规律性:有、无)×2(探测点位置:一致,不一致)三因素重复测量设计,统计分析了56名被试在完成负性情绪面孔的点探测任务时的反应时与N1、P1、N2、P3等ERP成分。结果发现:高自我损耗比低自我损耗表现出对负性情绪图片更明显的注意偏向,且在无规律锻炼条件下,高自我损耗比低自我损耗表现出对负性情绪图片更明显的注意偏向,在有规律锻炼条件下,高低自我损耗对负性情绪图片的注意偏向无差异;无规律锻炼比有规律锻炼表现出对负性情绪图片更明显的注意偏向。  相似文献   
13.
锻炼行为理论的评价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分析和评价锻炼行为的社会认知理论的基本模型和综合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今后锻炼行为理论可能的发展方向:有效区分锻炼行为阶段,进一步整合锻炼行为理论,强化锻炼行为的实验干预研究和纵向追踪研究,充分考察锻炼行为理论的效用.  相似文献   
14.
熊明生 《湖北体育科技》2012,31(2):181-182,214
以心理问卷为工具考察153名普通少儿的自我价值、运动技能、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和身体素质等身体自我知觉变量对孤独感的预测作用。结果发现:男少儿的身体自我知觉各变量对孤独感的回归效应非常显著,其中自我价值对孤独感存在负向直接的预测作用,运动技能对孤独感既存在负向直接的预测作用,又存在负向间接的预测作用,身体素质对孤独感只存在负向间接的预测作用,其他变量的作用不显著;女少儿的身体自我知觉各变量预测孤独感的回归方程也非常显著,其中自我价值负向直接预测孤独感,身体吸引力负向间接预测孤独感,其他变量的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采用人格因素问卷(CPQ)对参加1997年全国少年短式网球锦标赛的选手进行测试分析,发现在CPQ的14种因素中,只有在因素F(轻松性)上女运动员的得分要显著高于男运动员,在其它因素上均无显著性差异。省市间只有在因素N(世故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且是广东、云南、湖北3省的得分显著高于广西,在其它因素上均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6.
熊明生 《湖北体育科技》2004,23(2):193-194,199
本研究采用《贝姆性别角色问卷》与《16种人格因素问卷》对柔道运动员男 2 8人 ,女 32人共 6 0人进行测试研究。结果发现不同性别角色类型柔道运动员在 16种人格因素中有 7种因素存在非常显著差异 (P <0 0 1) ;有 2种因素存在显著差异 (P <0 0 5 )。这与以往不同性别间人格特征差异的调查结果存在不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