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1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58篇
综合类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6 毫秒
41.
长期以来,以统一的量化评价指标为核心的体育课程学习评价之所以一直占据统治地位而成为我国体育课程界的集体无意识,是由于体育课程理论界没有注意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对于课程评价的制约性,没有注意到统一量化指标的评价模式不符合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  相似文献   
42.
试论构成体育教学单元的几个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教学单元的重要性的角度出发,由体育学科的特性、运动特性、学习动机和相关性4个维度重新构想教学单元,打破了传统的划分教学单元的界限,丰富了体育教学单元的划分依据。  相似文献   
43.
在体育课程中所展现运动文化应该理解为是对人性的展现,而这种展现是以特定情境的出现为保证的.体育课程不是对运动文化物化态的单纯复制过程,运动文化的传承过程绝非是将一个程序(运动文化)复制到另外一个系统(学生)那样的被动接受关系.运动文化必须经过教师的"改造"而构成特定的情境才能够保证而使学生(主体)成为"在场"者.能否实现主体"在场",形成"物我"合一的共同体,是判定教育者理解以及表达文化=课程水准的尺度.如若反之,就可能走向对人性的剥离和人性的匮乏,就可能走向对运动文化的背离,从而导致体育课程走向异化.  相似文献   
44.
以运动技能达成度的解读为中心,在将体育课程教学操作层面的运动技能目标解构为"内容的规定+达成度的规定"的基础上,通过比照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的异同,就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目标不应该以统一的达成度为评价基准,而应该以个体内差异评价取而代之的观点展开论证。  相似文献   
45.
健康与体育关系之我见——兼谈体育的陶冶性价值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贾齐 《体育与科学》2001,22(1):55-57
所谓“参加运动有助于增进健康和减少疾病的发生”是从运动不足这一非自然状态恢复到生命体自然状态的结果。人不会因为参加运动而百病全消,参加运动不能保证我们不患病。对于“健康第一”的口号应该理解为是对以往学校教育因为过于注重分数而忽视学生健康损害学生健康这一倾向的否定,而不应该理解为是对体育价值的正面表述。  相似文献   
46.
本研究在揭示不同个体所掌握的运动技能水平和数量与未来需要之间存在非对应性关系这一矛盾的基础上,提出了体育课程中运动技能形成的表层价值在于外显的行为变化,而深层价值则在于内隐的发展认识能力以及形成情感体验这一观点,并且就这一观点所具有的理论指导意义展开论证.  相似文献   
47.
<正> 日本学校方面认为:运动会的目标应与学校教育目标一致,并成为学校教育目标具体的一环。因此,运动会不仅是体育方面的事,还应纳入到学校道德教育、课程学习、特别活动、生活指导等全部教育工作的整体规划之中。通过运动会的计划、筹备、演练以及实施,来培养学习自由和自律的精神,发展学生的创造性、主体性和个性,以及在集体中承担某种角色和责任,并与同伴们协同工作的能力。以身体活动为主的运动会在实施中既要着眼于技术、体力的提高和社会态度的养成,同时运动会本身还应具有充实感、成功感和满足  相似文献   
48.
49.
所谓“参加运动有助于增进健康和减少疾病的发生”是从运动不足这一非自然状态恢复到生命体自然状态的结果。人不会因为参加运动而百病全消,参加运动不能保证我们不患病。对于“健康第一”的口号应该理解为是对以往学校教育因为过于注重分数而忽视学生健康损害学生健康这一倾向的否定,而不应该理解为是对体育价值的正面表述。  相似文献   
50.
对确定体育概念前提条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方法论的意义上讲,对体育概念的讨论,其注意点首先应置于对“非体育”的确认。只有在“非体育”被定位的前提下,“体育”自身才能显现出来。“非体育”是指与“体育”成并列关系的对象和作为“体育”上位概念的那个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