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5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103篇
综合类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21.
国家体委直属体院武术科研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术是中国体育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对于武术套路、散手的研究能促进其较快的发展。从1988年到1997年10年间,在国家体委6所直属体院学报发表的有关论文研究共214篇,文章通过对这些科研论文涉及到的内容的分析、研究,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加强对传统武术的研究;加强对竞技武术散手训练的科学化研究等。  相似文献   
22.
武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起于正史记载,后入文学创作,与武术文化共生共融,经过两千多年的传续与传扬,已扎根于社会大众,成为中国文化深层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武侠文化的历史传承与中国武术、中华民族品格的形成具有关联性,历史悠久的中国武术与中国人推崇重然诺、讲信誉、临危不苟、舍生取义的品格共同创生了中国的武侠文化。与西方骑士有明确的社会阶层不同,中国武侠群体的社会面更为宽泛。步入新时代,武侠文化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推进中发挥积极作用。武侠文化可通过理论研究、教育教学、民俗节日、国际交流等路径传续与传扬。  相似文献   
23.
采用数理统计、文献资料调研、对比分析等方法对2007年和2011年我国第6届和第7届全国城市运动会预决赛男子散打比赛进行技术统计分析,旨在全面了解和把握我国青少年散打后备人才的技术发展现状以及新规则实施下我国散打运动员技术运用特点。结果表明:2011年新规则下,散打技术进攻和得分手段发生重大变化,拳腿技术成为男子散打运动员主要进攻和得分手段,摔法得分能力明显弱化;散打运动员整体技术运用手段比较单一,特色技术逐渐消失,不利于散打项目的技术特色形成;拳法主要以贯拳为最主要进攻和得分技术手段,腿法技术运用成功率明显提高,反映了新规则更有利于武术散打腿法技术的发挥和运用;新规则下裁判员喊停次数大幅度减少,比赛观赏性得以提高。建议:新规则下,散打运动员技术应全面均衡地发展,积极引导和鼓励运动员提高散打技术质量,培养散打核心技术,形成散打技术特色,彰显散打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24.
健康传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在进化生长过程与维护自身健康方面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而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的养生术之一,其健身功效已经被长期大量的实践所验证,太极拳有助于改善不同年龄人群的健康水平,适合当代社会对于健康的需要,符合健康传播中提高整体健康水平的原则。同时,其身心俱健的功能与效果符合现代健康理念对于生理、心理健康的要求,并从健康传播的四个层次划分出太极拳自我健康传播、太极拳人际健康传播、太极拳组织健康传播和太极拳大众健康传播。通过太极拳健康传播的四种类型与途径,最终达到提高社会整体健康水平的发展目标,使我国这一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能够造福全社会。  相似文献   
25.
2012年9月,全国青少年与学校武术指导委员会扩大会议在银川举行,教育部体卫艺司、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负责人出席,共同商讨青少年武术教育问题,其中,针对青少年体质下降问题,提及武术国民教育、刚性教育问题,这使武术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问题再次被提上日程. 从整个社会环境来看,近年来,以"国学热"所带动的传统文化热潮再次将国民教育引入公众视野.从西学东渐引发的"国民意识"冲击促使国民教育在近代首创,到当今文化强国战略提出"文化自觉"重新确定国民教育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的价值意义,国民教育随着历史步伐的推进被赋予了不同的价值观念与精神寄托. 国民教育作为一国民众获取国家归属感的重要途径,其不仅体现在民众对所属国家历史与现实的认清,更在于对所属国家民族精神与文化的认同.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在此精神的指导下,2004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第四条"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实施途径中明确指出,各学科有机渗透民族精神教育,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 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提出,意义重大深远 然而,当201 2年香港启动国民教育课程规划以弘扬民族精神与时寸俱进,要求中小学分别在2012至2013学年及2013至2014学年实施国民教育课程过渡时,却在推行之初便受非议在国民教育涉及政治"洗脑"与呼吁理性看待国民教育,让其回归独立人格培养的强烈社会舆论中,国民教育再次引起人们思考.  相似文献   
26.
高校武术院系是武术学术研究的中心.当前,高校武术学术研究的基本特征是:重实验研究,轻人文研究;重竞技武术,轻传统武术;重学术重复,轻学术批评.高校武术学术研究的文化定位应以人文科学研究为主、自然科学研究为辅.构建和谐武术学术生态,需要武术学者的责任感.武术学术评价制度应重视新思想和创造力,和谐武术学术生态的构建需要大学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27.
"武林大会"的文化思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林大会"使传统武术的部分拳种进入了主流电视媒体,这是武术传播的质的飞跃。但需要明确:"武林"不等同于"武术界";"技击"不是武术的核心;武术文化传播的动因是"神秘",而不是"真实";武术功夫的精粹是"套路"与"和谐",而不是"格斗"和"对抗"。武术电视中的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中存在"二律悖论",在传播过程中要讲求武术的"品格"和节目的"品格"。  相似文献   
28.
《功夫熊猫》对武术国际传播的文化启示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功夫(武术)"与"熊猫"是中国文化的标示,同时也是中国文化在世界传播的形象大使。《功夫熊猫》中众多的武术元素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点,是中西文化的差异和吸引力所在,因此,首先获得了国际传播的成功;其取材于中国元素,以武术为核心内容,并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也使之顺利跨越国界,进入了中国人的视野。可以认为,该片是传播中国功夫的武侠片。虽然该片并非完美无缺,但这一在国内外均能获得成功的普适性案例启示我们,武术文化的国际传播应该融合国外经典的文化元素,而且其传播圆心不一定要完全在国内,而应该是多元的。海外的传播之源可能会成为推动中国武术未来发展的核心动力。  相似文献   
29.
武术文化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已经提出了和的问题。和,是社会政治的理念,也是哲学与审美的范畴,是哲学与审美的一种境界。《国语》中有八九十处提到和字。惠和、慈和、协和辑睦。声和而有七律,和五味。《礼记》中有八十处提到和字。讲乐者天地之和气也。《礼记》还提出了政和、和气、和天地、和四时的概念。《礼记》并提出致中和。《论语》中提出和为贵,和而不同。《孟子》中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是一种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30.
当代武术教育的文化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武术具有文化、体育属性,从而派生了武术的教育价值.武术教育是中国武术的百年大计,其文化定位问题又是武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武术教育的学科定位为人文学科,武术教育的价值定位为文化传承与艺术审美,武术教育的功能定位为道德教育与大众教育,武术教育的政策定位为文化自觉与国家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