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3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31.
隋岩  吴娟 《今传媒》2013,(6):8-11
中国社会日新月异,媒介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媒介功能与社会发展变化的关系也随之演变。广播电视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宣传工具或者教育阵地,而是多种功能交叉融合、相互作用与影响。其中,广播电视的教化功能、文化传承功能等某些传统的功能在弱化,信息传播功能一直占主导地位,娱乐功能与日渐强,服务功能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32.
变电站是电力系统中的关键部分,有着电能供应枢纽的称号。本文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就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相关干扰原因和有关预防措施进行分析,旨在为同行工作提供参考,为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应用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33.
传播力与传播内容是传播过程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电视工作者除了要在形式上和传播方法上寻找突破以外,传播内容本身也会影响传播效果。经典文化应当得到更加正确的认识和传播。电视在提升整体国民精神文明素质的同时要注重对外传播,将国家价值观和审美品位一并传播出去,从而提升我国国家软实力。  相似文献   
34.
隋岩 《当代传播》2012,(1):31-32
全球化和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国际传播再一次获得了信息传播的时空优势,即哈罗德.英尼斯所谓媒介的时间或空间偏倚性,①实现了信息在不同国家、民族、地域之间的即时自由传播,真正进入到"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时代。在此情势下,国际传播营造的"拟态环境"建构了国家形象,通过"培养"他国受众对该国家的认知和共识,实现对该国家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同和接受;通过引导他国公众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重构人的主体性。不仅如此,国  相似文献   
35.
隋岩  曾鼐 《当代传播》2014,(2):69-70
百字短文是微博区别于其他媒介的本质特征,也成为微博传播的动力。140字字数限制的微博体强调"短小凝练""一针见血",凸显出社会焦点性、文采性、智慧型、娱乐化、碎片化等传播特征,创造了"人人发声"的机会,极大拓展了个人被社会认知的可能,对信息的叙述传播及受众心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6.
歌曲是旋律化的语言,作曲家在谱写歌曲时大都将歌词的语调、词句重音作为音乐旋律的基础。每一首英文歌曲都恰似一首美妙的诗,有的寓意很深,有的则浅显易懂;大部分英文歌曲都富有较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容易激发学生学唱的兴趣和信心。英语歌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已经有很多年了,虽然取得了一些经验,但是教育对象的变化必将引起策略的变化,因此,对其进行必要的梳理与归纳仍然具有必要性。  相似文献   
37.
群体传播时代,各种文化异彩纷呈,处于社会文化边缘的亚文化尤其活跃.可以说,亚文化已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群体传播进一步激发了亚文化创作主体的创作热情,使其形式、内容、影响和作用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亚文化在形式上借助新媒体进行传播,内容上追求娱乐最大化,效果上表现为空前发展和繁荣.在群体传播时代,亚文化的政治含义也愈加明显,它关注社会热点焦点,反映底层民众的广泛诉求,勇于触碰政治话题,充分体现了社会的变革和科技的发展.  相似文献   
38.
足球比赛的结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裁判员的作用不可低估。一场足球比赛能否顺利进行,离不开裁判的正确判罚和有效控制。我国足球水平的提高不仅要有赖于球员及教练员业务水平的提高,裁判水平的提高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39.
“同构”不仅涉及单个符号能指和所指间意指关系的唯一性规制,它还揭示了整个社会文化及伦理价值标准的形成机制.权力阶层将其意识形态强制灌输到社会文化和伦理判断中,规制了特定文化形态的精神内涵,抹煞了文化多元化的生存空间,却在“同构”的掩盖下将“暴力”变得理所当然,演绎着种种社会神话.挑战“社会权威”和“文化传统”,便是反抗了隐匿于文化背后的权力,定会受到整个社会的批判.然而,文化及价值观的演变正是在不断挑战“同构”的进程中逐渐形成的,社会也正是在这种否定之否定的螺旋上升中历经风霜.  相似文献   
40.
含蓄意指和隐喻,原本分属符号学与修辞学两个不同领域的意义建构模式,两个学科的嫁接使我们认识到:隐喻是含蓄意指的等值转换;正是借助这种等值转换,新的意义才得以建构.此外,隐喻和换喻从来是修辞学等领域里争讼不休的难题,借助符号学的视角,经年纠葛在一起的这一对概念可以轻易地被区分被识别:即隐喻是两个符号的含蓄意指的所指之间存在着相似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