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科学研究   3篇
体育   24篇
综合类   4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主要运用文献综述和归纳演绎等研究方法,在概述国外身体教育课程人文评价趋向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人文评价的核心价值,即不再只将人的身体作为运动训练效果的工具对象进行监控,而是将人性的、人本的社会情感观念回归至课程之中,强调学生运动情感的培养、运动生活方式的养成、道德意志品质的塑造等,使“体育与健康课程”这门重要的活动课程和生活课程,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全面发展,体现出其他科学类课程难以实现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社会体育专业增设体育旅游专业方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就我国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增设体育旅游专业方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理论分析与论述。提出:在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增设体育旅游专业方向,有利于形成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新的“契合点”,以进一步拓展和完善社会体育专业体系,拓宽社会体育专业口径,提高办学效益,从而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进程,实现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综述和归纳演绎法,粗略概速了健康物品的公共品属性和西方福利国家的健康公共品供给,描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卫生服务的商品属性以及提供健康公共品的紧迫性,提出了在世界健康模式变迁的环境下,中国建立全面健康观念、多部门协同配舍提供全面系统的健康公共品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综述、归纳演绎等研究方法,从体育科技进步与残疾人运动竞技、体育教育进步与残疾人运动参与两个方面,归纳出体育科技和教育进步在服务残疾人运动竞技和运动参与中的知识支持功能,并进一步形成对融合体育科技和教育的栽体组织——高等体育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更加深入、系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我国竞技训练体制存在的弊端及改革的必然趋势,认为竞技训练向学校化过渡,实现体育教育体系与体育竞技体系结合的改革思路,必将给高等体育院校的办学带来新的契机。论述了高等体育院校适时主动调整办学目标,以寻求新的生存与发展点的战略意义,并围绕办学目标调整提出了高等体育院校内部改革的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6.
为了在混凝土中合理使用隧道宕碴,在混凝土中分别掺0、25%、50%、75%、100%宕碴取代普通粗骨料,配制了C25、C30、C35和C404个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并进行了抗压强度试验。该文通过探讨宕碴混凝土配合比与强度的关系,研究了混凝土的抗压强度特征,结果显示在宕碴粗骨料掺量小于等于75%时,混凝土的强度和灰水比呈线性关系,与普通混凝土相似。粗骨料全部采用宕碴石料时,混凝土的强度和灰水比呈二次曲线关系,并提出了宕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西休闲社会的演变与交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综述、归纳演绎等研究方法,试图梳理中西休闲社会演变的历史脉络,比较中西社会休闲文化现象的特质,进一步印证中国休闲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促进中国公共休闲教育、服务和产业等休闲实践的发展,实现国民自由幸福以及社会生活的和谐安康奠定一定的认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本科专业结构状况分析与调整设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高等院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专业点分布、专业科类、地区、形式、层次结构等方面入手,分析了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本科专业的结构状况,并从调整专业目录及简介、专业布局、专业规模等方面,提出了高等院校体育本科专业结构的调整设想。  相似文献   
19.
我国足球职业化改革的制度创新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运用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吸收近年来我国新制度经济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对足球职业化改革过程进行实际描述和理论分析,着重探讨我国职业足球制度创新为什么会发生?是如何发生的?还将如何发生?  相似文献   
20.
从苏轼现存的二千七百多首诗中可以看到两个显著特点,就是题材的广泛性与风格的多样性。题材的广泛而丰富与他的人生经历是密切相关的。苏轼一生在政治上不得志,多次在中央被排斥出来宦游各地,晚年且远窜南方,“身行万里半天下”,看到和接触到许多不同地域、不同身分的人和物,阅历极其丰富,反映在诗歌中的题材就比同时代的诗人要广阔得多。而风格的多样性则与他卓越的才华、成熟的表达技巧分不开。清人赵翼在《瓯北诗话》中评论他的诗风说:“今试平心读之,大概才华横溢,触处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