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7篇
教育   87篇
科学研究   11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从理论与创作两个方面新时期文学的人道主义思潮。第一部分对人道主义复归的社会和思想背景进行描述和分析,综述人道主义讨论的过程,并梳理人道主义的一般涵义及特定涵义。第二部分阐述人道主义思潮在文学创作中的三种形态:一是就“文革”遭遇发出的对“人”的呼唤,二是关注苦难中的民间情义与憧憬美好的理想,三是从表现爱情到女性意识的初步觉醒。  相似文献   
12.
面对同一个古老的问题“你的理想是什么?”白发者会一脸平静,娓娓道来:“自个儿身体健康,孩子们都好,就行了。”“儿孙绕膝,安度晚年吧!”年轻人会心潮澎  相似文献   
13.
从“十七年”战争学的生产方式着手,把战争学作为一种精神化现象放置在广阔的社会化语境中加以检视,并且分别对作品与作、本处理、本传播和接受等相互关联的范畴进行整体性的思考。首先从作品与作家的关系上讲,战争学高度的同质性与这个军旅作家群体的构成状况密切相关。其次从本的角度看,战争学通过“转义”和“典型化”之类的叙述策略,来实现抽象与整合历史的目的。最后,战争学在“十七年”形成的广泛而重大的社会影响,并不完全是凭借作品本身获得的,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体化的社会化机制、特殊的时代精神和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的多重文化身份意识, 使其文艺话语有着不同的言说方式, 形成了其文艺话语特征的复杂性。而特定历史时期自我身份的不断错位, 导致了其文艺话语的错置。最终, 政治家身份呈现的话语特征逐渐掩盖了其他特征, 由此产生了话语的实践危机, 导致了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重重劫难。  相似文献   
15.
“创造社”最能贻人口实的大概就是20年代中期文学观的更张。从标榜文学表现论到呼吁革命文学论,无论是从变换得如此彻底,如此突兀和如此果敢来说,还是从这次改辙给中国现代文学史造成的影响如此深远来说,都是现代文坛社团流派中绝无仅有的现象,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不可能回避的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16.
从自我危机到本体安全——重读《青春之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上编从杨沫的原生态人生经历——林道静的历史故事、林道静同余永泽的文化道德观的差异——政治人生观的分歧、小说的再版修改等三方面着手,寻绎《青春之歌》被主流话语叙事所遮蔽的可能性语义。下编分析了杨沫早期和青春期的认同危机,从她的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的转换中诊断她个体内在的无意识冲动,即逃避自由的倾向。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随着改革力度的加大,各单位对会计人员的管理也进行了不同层次的试点和改革,油田大多数单位实行了财务集中管理这种体制,如何做好新形势下会计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保持会计队伍稳定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  相似文献   
18.
对话教学使得学生从传统的听众状态进入对话交流状态,这无疑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恢复和尊重。但是,学生从“奴隶”到“将军”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对话教学让学生一下子要面对教师一学生、学生一文本、优生一差生、城市一乡村、男一女等多重对话角色差异的复杂局面,在这种状态下,要顺利实现对话交流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当前,有效组织对话教学至少需要廓清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新历史主义小说对知识分子的描绘,总是在浓重的传统文化背景中凸现他们的精神孤独状态,或揭示他们在特定文化语境中人格理想与生活世界的错位。农民形象在小说中往往被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来运作,使农民的幽暗人性、灾难命运与传统文化联系在一起。表现传统文化对女性的压制,则神入到受害者的内心世界,从她们畸形抗争的行为方式中映射其主体意识和自然和性的失落。  相似文献   
20.
散文《挖荠菜》作者以一种坦诚的心态,向孩子们讲述了自己童年的苦难生活,表达了她希望同孩子们成为“心心相通的朋友”的愿望。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使文章主题得到了鲜明、深刻的体现。1.两种人与人关系的对比文章前半部分回忆了童年的苦难生活,讲述了因为饥饿而引发的关于“馋”和“偷”的故事,写出了两种人对待“我”的不同态度。一种态度表现为财主胖儿子对“我”的羞辱和财主大管家对“我”的追赶。另一种态度表现为乡民们“不想认真地惩罚一个饥饿的孩子”和母亲“那双眼睛”会变得“更加暗淡”。在这个不公平的社会里,农民被地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