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87篇
  免费   29篇
教育   1776篇
科学研究   166篇
各国文化   20篇
体育   272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36篇
信息传播   144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96篇
  2019年   160篇
  2018年   191篇
  2017年   183篇
  2016年   166篇
  2015年   125篇
  2014年   107篇
  2013年   507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7篇
  1971年   3篇
  1970年   4篇
  196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This article reports on findings from a sociolinguistic qualitative study exploring inter-discursive relations manifested in the approaches and strategies that regional accrediting agenc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utilise when recognising foreign universities. Even as most countries have developed national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s and whilst international rankings comparing institutions globally are available, a growing number of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seek recognition from American regional agencies. By comparing policy statements, manuals, guidelines and other documents, and after interviewing top-level officers at US accrediting agencies, this study makes explicit the assumptions and central discourses associated with US accreditation of non-US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from the accreditors’ perspective. Following constant comparison and cultural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study reveals concerns about the equivalency of quality, emphasis on capacity building and reluctance toward adapting US standards. An interest in building international partnerships, in order to respond to globalisation, is also identified.  相似文献   
102.
从诗文例句搜罗、词语构造分析和修辞方式考察的视角来诠释苏轼诗文中的“杞菊”一词,从而进一步明确“杞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3.
苏童是少数几个尤其擅长写女性的男性作家。他对女性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把握都处理得恰到好处,非常自然。他笔下的女性一改过往的温柔善良、知书达理,相反的,大多都阴暗猥琐、粗俗野蛮、善于妒忌,非常具有特色,成为中国当代女性小说的独有景观。苏童的几个从女性视角描写的女主人公具有很多的共同特征,他将这些女性称为“颂莲”式女性。  相似文献   
104.
提高英语写作技能是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但怎样提高写作水平是英语教学亟待解决的难题。将语块理论引入写作教学,为其提供了新的视角。采用SPSS17.0对140名学习者在写作中使用语块的数据分析,发现其特征如下:从语块使用频度上看,语块使用较少,仅占全文的1/3;从语块使用重复率上看,其重复率较高,接近语块总数的1/3,这表明学习者语块使用不够多样化,种类不丰富;从语块类型上看,短语语块使用较多,句子语块使用较少;从学习者水平上看,高分组限制语块使用较多,低分组固定语块使用较多。  相似文献   
105.
西周园林反映了我国先秦美学思想从娱神到娱人的转变,即从崇拜神到肯定人的主体性,这种转变深深地影响了此后中国人的精神气质。一方面中国人极其重视个人的德行修养,另一方面又将这种自我修养与入世精神相结合,既富有深情,又执着,但又不至于走向自我否定的极端境地;既有一种“天下”情怀,以天下事为己事,又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始终不曾远离底层。这些都是先秦美育思想在这一时期转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6.
文章用四川客家话入声跟西南官话的江津话、宜宾话的入声作比较,联系各地方言入声现状,推导出入声演变的历史可以分作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分作前后两期。  相似文献   
107.
拉萨,作为我国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最初发展始于吐蕃王朝时期,后历代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其古老的历史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独特的地位。而吐蕃时期拉萨城市的发展又为历代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故研究这一时期拉萨城市的变迁,对历代的拉萨城市研究和拉萨城市的规划都有重要的意义。文章试图利用历史地理的相关研究方法,分析了吐蕃时期拉萨古城的形成,认为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是优越的地理条件,城市经济的发展,军事的促进和佛教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8.
Tertiary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 Why is the gender gap so large in researchers’ career progression? Do men and women have different priorities in their academic careers? This study...  相似文献   
109.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