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教育   23篇
科学研究   1篇
综合类   1篇
  2012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1.
<正> 魏禧是清初著名的散文家、文学评论家。他是江西省宁都县人,生于公元1624年。逝于公元1680年。字凝叔,冰叔,因排行第二,又字叔子,号裕斋,因住室名勺庭,又号勺庭,人称勺庭先生。他的青少年时代,也即世界观开始形成的时候,正当朱明王朝内忧外患日趋尖锐,时代风云发生急剧变换的年代。那时,不仅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席卷大江南北,严重动摇着封建王朝的黑暗统治,资本主义因素也已萌芽、发展,更预兆着封建主义魔窟的岌岌将倾。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武装攻下北京,导致了明代的终结;原就雄踞关外,觊觎中原的清兵,便乘机长驱直入,并取而代之建立了清王朝。  相似文献   
12.
<正> 自明中叶的茅坤将唐之韩愈、柳宗元,宋之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的文编成《唐宋八大家文钞》传世后,八大家之说便“盛行海内”沿用至今。确实,他们的散文不仅比较全面、确当地继承了我国古代散文的优良传统并有所光大,而且开启了后世散文发展之流变,几乎各种流派都从他们那里接续了基因。明代竟陵派的创始人钟惺说:“有东坡之文,战国之文可废”指的是它的承上;从启下说,桐域派散文被认为是我国古代散文的总结,桐域三祖之高祖的方苞也以“学行继程朱之后,文章介韩欧之间”为终极目标。诚然,我们也应该承认,“八家大同小异,要归雅驯”,或者如黄宗羲所归纳的,  相似文献   
13.
<正> 反证法,逆定理,在数理领域里也许是颇具神通的;但是,在文史的天地里呢? 作为上层建筑中特殊意识形态之一的文学艺术受制于经济基础,这是为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们早就证明了的。马克思曾经说过:“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间的现存的冲突中去加以解释。”恩格斯亦说:“每一时代的理论的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且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毛  相似文献   
14.
小时候读过的对联,有几副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有一副却不大懂。——“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也许是因为那时还不知道走马灯是什么样子吧,我满心期望着亲眼看一看它到底是怎么样的。  相似文献   
15.
<正> 宋代著名诗人苏东坡的晚年,绝大部份时间是在“三南”(赣南、岭南、海南)度过的。最近,笔者有机会接触反映他在这一时期的思想、生活及创作的若干资料,尤其是反复研读他的晚年诗作之后,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对我们的祖国九百多年前即诞生了如此伟大的诗人更增添了自豪之感。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时空上对客家族性所蕴涵的内在层次进行了分析 ,认为客家人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 ,客家族性蕴涵着三个层次 ,由此也就形成了客家人的独特的精神个性  相似文献   
17.
<正> 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创作曾经有过几次起落。五十年代,象《保卫延安》、《红旗谱》、《红日》、《黎明的河边》等一大批优秀作品,作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形象教材发挥过巨大作用,成为文学宝库中的珍品。但此后,由于政  相似文献   
18.
<正> 黄庭坚是我国古代一位有着鲜明特色,并且卓有建树,影响深远的诗人与诗论家。他在用自己坚实的理论基石和绚丽的诗文与书法作品作材料去营建宋代的艺术之宫时,也为我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宝库贡献了独具异彩的珍品,尤其是对我国诗歌美学的开拓更有不灭之功。他怀抱“不为牛后人” (《赠高子勉》)的志向,终生迈着“不践前人旧行迹” (张耒《读黄鲁直诗》的步伐,终于攀上“荟萃百家句律之长,穷极历代体制之变” (刘克庄《江西涛  相似文献   
19.
清纯自然:叶圣陶的审美追求万陆在我国现当代社会生活中,叶圣陶先生初因文学名世,继以社会活动家享誉,后则致力于教育与出版事业,尤其在语文教育方面赢得口碑。综观他的一生,我们会明晰地看到:不论是他那“为人生”的文学,或是他不惜身家性命为之奋斗的“光明世界...  相似文献   
20.
中华炎黄文化是个繁富复杂而又和谐统一的整体,是各民族尤其是汉民族各民系互相影响、彼此融会化合的结果。本文选择珠玑巷这一独特的文化地域,具体明晰地论证两宋时期该地域的文化性状,及其通过居民南迁等途径对广府(岭南)文化产生的影响,从一个侧面展示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