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0篇
教育   53篇
科学研究   10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3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1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31.
余霞  崔国春 《新闻世界》2013,(4):228-229
消费时代,产品生产、消费的符号化已成一种趋势。消费文化鼓励人们将产品的符号价值视为其主要价值,让人们以“非效用性”的态度去消费产品。本文以LadyGaga的“雷人”时尚为例,从消费文化生产的视角解析其时尚的构建,并从符号学的角度解读其时尚的意涵。  相似文献   
32.
33.
文章阐述了目前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新的形势下对管理学的教学要求,并且从改革教学内容、设计学习任务、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管理思维、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运用头脑风暴法研讨、改进考核方式等方面对管理学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34.
余霞 《四川教育》2009,(9):46-46
"结结巴巴、语如断珠;声音细小、不重节奏;咿咿呀呀,如同念经",这是今天我们农村孩子朗读学情的真实形象写照.但是,如果我们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发现并捕捉到了阻碍学生有感情朗凄的具体学情,顺学而导,农村孩子也能眉飞色舞大声朗读.  相似文献   
35.
通过对国外存款保险制度的比较分析,指出目前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及其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36.
余霞  汤骥 《陕西教育》2001,(11):37-37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应该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惟如此,数学才会被孩子所接受,数学才会受孩子们的欢迎。由此,数学教学应突出“大众数学”,把“身边数学”引入课堂,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观察和认识客观世  相似文献   
37.
文章回顾了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文献,从知识流的视角构建了包括31个三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2个一级指标在内的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级指标进行了分析。运用AHP层次分析方法,确定各要素指标的权重,进而找出重要因素,为核心竞争力培育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8.
知识流与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耦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是高职院校赖以存在和运行的基本材料,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来源,知识性成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属性。从知识的视角、知识链的视角、知识流的视角来看,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与知识流是密不可分的。因此,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要对其知识流进行重组和改造,研究其知识流知识要素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也就是降低知识转移成本,提高知识转移和创新效率,从而提升其知识价值,促进知识增值。  相似文献   
39.
网络红人:后现代主义文化视野下的"草根偶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红人是网络中产生的"草根偶像",是一种重要的网络文化现象,它展示了一个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景观.网络红人与榜样、偶像密切相关,但在生产主体、情感取向上不同.其编码模式深深打上了后现代的烙印:通过去背景与背景重置,消灭了历史感;通过碎片化,呈现出肤浅化;众人狂欢式的集体生产令主体消亡.其生产和消费中的娱乐心态和放纵心态亦具有后现代的特征.网络红人的文化意义变动不居,同样体现了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特征.网络红人反映了普通网民的心理需求,特别是满足了青少年群体追求自我的需要.但是,网络红人消解或消弱了传统榜样和文化偶像的影响力,会对青年群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产生影响.总之,网络红人的出现表明网民对话语权的拥有和实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取消了先前高级文化和大众文化或商业文化间的界限,表明大众媒介的话语权力发生某种程度的转移,即大众媒介与科技文化和大众文化汇流,造成了一种新的"意识形态"话语,这具有鲜明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40.
人类从洪荒时代就从未停止过与自然环境的斗争,大自然孕育了人类,却又将无数的灾难降临到人类的头上。仅2010年上半年,我国就经历了玉树地震、安徽洪灾等自然灾害的考验。这些灾害的到来,不仅考验了国家的救援机制.也考验了新闻工作者在灾害面前的应对能力。随着媒介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灾害的报道,广播作为接收性最强、接收条件最低的媒体,在灾害报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