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体育   35篇
综合类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高校体育科研人员,是一支学历层次高、颇具科研实力的强大队伍。为了聚合高校体育科研力量,提高整体效益,本文从加强体育管理组织的指导和协调作用的角度,提出了思路和设想  相似文献   
22.
由汪智等人合著的《20世纪的中国·体育卷》,在甘肃人民出版社的支持下,终于在即将跨入21世纪门槛之际付梓现世,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喜事。以史作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对百年来我国体育走过的曲折历程作一个比较全面的回顾和较客观的总结;对与体育密切相关,影响体育发展进程的思想观念、制度、人物、事件等等,作一个公允的评价,由此而撰写一部贯通20世纪的体育史专著,可说是体育界人士共同的愿望。认真研读该书,与以往出版的近、现代体育史书相比较,觉得有以下特色。1.提纲挈领,主线突出。历史长河百年可弹指一挥间…  相似文献   
23.
高等体育专业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赵华  傅砚农 《体育学刊》2001,8(5):14-16
在高校扩大招生的形势下,高等体育专业教育面临着毕业生是否供过于求、能否保证体育专业人才高质量等问题的挑战.提出调整高等体育教育的专业结构,改革其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加强体育院系间的协作等对策,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相似文献   
24.
“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从发端到结束,长达10年之久。10年内乱,使整个国家蒙受了一场浩劫,我国的体育事业也遭到了极其严重的灾难性破坏和损失。但是,我国的体育事业并没有因此而被摧毁消失,“文革”时期社会政治形势的起伏变化,体育从几乎淹没到借机复苏,并一度在一些方面显现出畸形的兴盛状况。正因为“文革”时期社会背景条件和体育现状的特殊性,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引起了当代体育史研究者的关注。近些年来,为总结新中国成立50年来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历程和编写体育院系《体育史》教材的需要,一些学者…  相似文献   
25.
张彩珍,女,浙江宁波人。上海同济大学德语系毕业。1954年从宣传部门转入体育战线,曾多年任国家体委政策研究室主任。1985年起任国家体委副主任,兼任国家教委委员,并担任过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中国奥委会副主席、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会会长等职。1991年底退居二线后,担任过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顾问、中国老年体育协会主席等职。2001年离休。  相似文献   
26.
人文奥运理念中的诚信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社会各界对人文奥运理念的广泛关注,中国体育人出于自身责任感和对体育诚信的态度,应对当今我国体育界的诚信现状进行分析。笔者以为,当今我国体育人必须正视现实,转变观念,加强诚信道德建设,在兑现人文奥运理念的实践中,真正提高体育人的诚信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27.
对体育消费质量的内涵进行了阐释.认为,体育消费质量是体育消费主体、体育消费客体和体育消费环境三者结合的质的规定性.反映了体育消费主体、客体和环境三者的紧密结合状况.  相似文献   
28.
唐人尚武之风盛衰与功名观念嬗移的联系傅砚农不少专论对唐代尚武之风盛行的原因进行了探究,笔者归纳起来主要有:第一,兵农合一的府兵制,使民间习武形成风尚;武则天时创武举制,使武人仕进有途而尚武。第二,唐统治者吸取了隋亡的教训,居安思危,耽心沉溺享乐,同时...  相似文献   
29.
武术国际化发展辨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武术是中华民族引以自豪的文化瑰宝。近些年,不少学者都在探讨如何让武术走向世界、实现武术的国际化发展。2008年北京奥运会给竞技武术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健身性质的武术其独特的身心调节功能也逐渐被不同民族的人们认识、  相似文献   
30.
“文革”中农村体育“兴盛”现象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革”这场浩劫使体育事业遭受了极大的损失,在城市体育衰退的状况下,农村体育反而“兴盛”起来。本文对这种反常的现象从社会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是由“文革”中农村社会环境的相对平稳,发展农村体育被当作社会主义体育的根本方向和任务而纳入“农业学大寨”的范畴,知青上山下乡传播带动,运动队和体育院系“开门训练”、“开门办学”进行技术辅导,农村社员娱乐观赏需要以及集体耕作有利于组织活动等因素促成的。这种没有政治和经济基础的“兴盛”只可能是暂时的,通过这种分析有利于深化对改革后农村体育广阔前景的认识,也是从历史的角度服务于现实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