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0篇
教育   55篇
综合类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批判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被屏蔽的批判”、全面否定的“愤青式批判”、冷漠的“攻击式批判”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批判。批判是理智的产物,是逻辑思维的结果,而非情绪的产物。批判作为一个思想的历程,是交流与对话的相互学习过程,它追求客观、公正与真实,主张严谨、求是与合作;它在情感基调上是尊重、理解与宽容的;在目的上指向于“立”而不只在于“破”。教育要培育人的批判精神,就要正确认识并理解批判之内涵,进而实现教育培育现代公民的使命。  相似文献   
32.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当前的学生评价主要存在如下一些误区:评价方案呈现出过于复杂的趋势,激励性评价使用不恰当,发展性学生评价与考试的矛盾凸显。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坚持以人本主义思想为指导,建立和谐的学生评价机制,给予考试以合理的定位,给激励性评价以正确的引导,给学生评价改革以理性的界定。  相似文献   
33.
教育与人的生命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20世纪90年代,教育界对传统教育中忽视师生生命质量的问题进行反思,提出“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强调生命是教育的基础,教育是为了提高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活动。由此,生命教育的理念开始在教育研究中产生重要的影响,人们从生命的视角思考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问题。本刊在这里编发一组有关生命教育的笔谈,以期引起大家对生命教育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34.
教育是一项基于生命、通过生命、为了生命的事业.具备人文意蕴的生命品性是教育的质素所在,也是教育存在与发展的首要前提.智能时代下智能化的现代技术与教育广泛融合,教育在智能技术的助力下走向智能化、高效化、便捷化,但智能技术依循的机械逻辑和人对智能技术的应用方式、理念等使教育面临技术异化及其生命异化的困境.站在生命哲学的视角,教育理应在智能化的发展中聚焦生命的发展而非智能技术的简单应用,重新审视智能技术与教育的生命原点,减弱唯理性的技术逻辑对学生生命体验的遮蔽,规避智能技术主导的教学对学生生命自由的钳制,弥合智能技术介入的师生交往中生命情感的缺位.  相似文献   
35.
刘济良  马迎 《教育研究》2006,27(5):93-94
2005年11月4日-7日,由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承办的“中国教育学会德育论专业委员会2005年学术年会”在河南省开封市召开。来自全国20多个单位的100多名专家学者,围绕德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问题以及建构和谐社会中的道德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一有学者认为,从全国教育科学“六五”规划正式设立德育研究课题至今,德育研究呈现出一些规律性的变化:(1)德育课题研究经历了从宏大主题式研究向微观化、个性化方向的转变,并不断挖掘和拓展新的研究领域;(2)关注德育外部环境的变化,注重理论研究与社会中的现实问题相结合;(3)德育研究日趋专业化,…  相似文献   
36.
自启蒙运动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人类社会迅速进入了工业革命时代。工业革命时代的到来,使得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这是有目共睹、众所周知的。但是,在人类文明迅速发展、日新月异的同时,也带来了威胁到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巨大的生态环境问题。   首先是环境污染引发了生态危机。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工业文明的发展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由废气、废水和废渣所带来的“三废”污染,城市垃圾和噪音污染,酸雨酸雾现象和全球出现…  相似文献   
37.
论香港的生命教育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作者日前去香港参加了有关学术会议,通过参观中小学,研究分析它们的公民教育教材,与香港教育界人士座谈,感到香港是非常重视生命教育的。 一 在价值取向方面,香港的教育是以人和人的生命为本的。香港的公民教育多选择的是与生命题材相关的话题,以生命为主线,以爱为核心,使学生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实现自我。如中学公民课教材《爱与生命》,从青春期的烦恼切入,以一些微小常见的事例作引,告诉学生必要的生理知识,并客观地介绍一些敏感的生理话题,使学生认识自身,赞美身体的神奇和生命的伟大,正视青少年的敏感心理,引导他们…  相似文献   
38.
如今有计算机的人见面总要问:“你的电脑上网了吗 ?”“你的网址是什么 ?”“请告诉我你的 E- mail。”这说明网络 (Internet)已经在慢慢进入城市的寻常百姓家,而我们的社会也在逐步走向网络时代。几年前, Internet还只是一个陌生而神秘的专用名词,如今却已铺天盖地出现在各种媒体上。互联网在蔓延着,它无所不在的触角伸到了中国人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它正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向前发展着,并对传统的道德教育提出挑战。 一、网络的新文化特征 Internet作为一种新文明,它既是一种技术手段,更表现为一种新文化特征。 首先, Inte…  相似文献   
39.
作为一种对理想课堂形态的生命化解读,生命课堂旨在实现“生命在场”的美好课堂愿景,这种“在场”应是具体的个体生命的“在场”。后现代主义在对现代性的审慎和沉思中,赋予个体生命一种独特的诠释视角。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个体生命彰显着非理性、共生性、生成性和不可尽述性的生命特性。走向“个体生命在场”的生命课堂建构应立足后现代主义的视野,关注个体生命之非理性,构建多层次的课堂目标体系;遵循个体生命之共生性,促成“共生态”的课堂交往;立足个体生命之生成性,彰显教学设计的开放性与创造性;理解个体生命之不可尽述性,突显审美导向的课堂评价。  相似文献   
40.
高校师德建设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德建设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教师素质提升、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新时期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应主要从以下方面展开。一是追求有智慧的教育:高校教师应秉持的道德理念;二是履行育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职责:高校教师的道德操守;三是加强教育对学生生命的人文关怀:高校教师的道德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