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篇
体育   18篇
综合类   5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1.
箭步式上挺和下蹲式上挺是上挺的两种方式,国内对这两种上挺方式的争议较大,文章从动力学特征方面对箭步挺和下蹲挺进行比较研究,为教练员和运动员认识和寻找适合自己的上挺方式提供理论依据。在研究中采用三维录像和三维测力台同步测试的方法进行研究,发现下蹲挺下蹲撑铃点低,人体重心下蹲撑铃较为迅速,杠铃上升距离短,所需杠铃上升速度小,但是下蹲挺撑铃的前后稳定及平衡角小,稳定性差,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动作失败,下蹲挺撑铃和起立时间较长,起立距离也较长,消耗的能量多、箭步挺反之。  相似文献   
12.
振动力量训练的机制和作用效果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笔者采用文献综述法 ,对影响振动刺激力量训练的因素进行综述。作为一种新兴的力量训练方法 ,振动力量训练能行之有效的提高肌肉的最大力量、爆发力和协调性、柔韧性。  相似文献   
13.
采用交变负荷力量训练系统,对实验对象进行交变负荷力量训练,通过和传统杠铃下肢力量训练相比较,发现交变负荷力量训练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地提高肌肉的最大力量,同时实验对象身体形态指标正常(体重稍有下降、体脂趋于优化)。  相似文献   
14.
振动力量训练作为一种新兴的训练手段,能明显提高肌肉的最大力量、爆发力和抗冲击、缓冲能力。我们已经开发出并应用到国家举重队的振动力量训练样机,能够满足振动训练的要求,但其控制系统却过于专业化,操作不够简便、不能控制时间以及仅能实现单机控制。本文利用VC++6.0完成了振动控制系统软件的编写,开发设计出能够同时控制多台训练样机的软件,充分发挥体育理论、机械设计、电子技术、计算机软件等多学科的交叉、渗透、融合作用,真正体现为体育运动服务的宗旨。  相似文献   
15.
应用生物力学知识,对蹦床运动的下落着网技术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介绍了符合力学原理及规则要求的蹦床着网技术,对进一步提高成套动作的稳定性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实验数据为依据,对单杠团身后空翻一周半越杠再握动作主要技术环节进行分析,针对运动员空翻前杠下的振浪、撒手瞬间、抓杠瞬间的运动学特征进行定量描述。  相似文献   
17.
跨栏核心稳定力量训练的动作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实验等方法,采用Qualisys 500运动捕捉系统和Model-C40型表面肌电仪测量栏侧提拉过栏系列动作模式,分析各模式运动效果的差异性.结果显示:与常规栏侧提拉过栏比较,上肢悬吊-栏侧提拉过栏快速组对股四头肌和腰肌的训练效果显著增强,最符合跨栏起跨腿大幅度快速提拉的要求;从动作细节(动作的规范性、运动学和肌电学参数系统、动作速度变化)的角度研究核心稳定力量训练动作模式,是探求核心稳定力量训练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蹦床动作中连接动作是成套动作技术的关键,评价连接动作质量的指标在训练和科研中有重要的作用。采用影片解析方法对上海市男子蹦床队6名运动员的连接动作进行生物力学分析,得出压网对垂直速度贡献率和相对压网效能指数可作为评价连接动作质量的可靠指标,而且后者更为合理些  相似文献   
19.
首次采用自制振动台在膝关节 1 1 0° - 1 2 0°半蹲起力量训练中 ,对运动员进行垂直方向的振动刺激。通过对振动台力量组和传统力量组的比较研究 ,发现振动台力量组能够在相对较小的负荷下有效地提高肌肉的最大力量和爆发力 ,但对肌肉耐力的作用效果不是很明显。  相似文献   
20.
基于振动力量训练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振动力量训练作为一种新兴的训练手段,分为局部振动力量训练和全身振动力量训练,能明显提高肌肉的最大力量、爆发力和抗冲击、缓冲能力。对振动力量训练的生理机制、急性影响、长期适应进行了综述,并对振动力量训练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lili在广泛收集、阅读、消化相关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从理论、实践上论证了振动力量训练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